風起云涌的2022年終于結束了,在各大城市紛紛開啟發燒模式的當下,我們迎來了一個大概是全民平均體溫最高的新年。
【資料圖】
在和病毒持續斗爭的這幾年里,想必我們都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科學”兩個字的重要意義。那么,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本既干貨滿滿又有趣好讀的科普書吧~
科學,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而大自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豐富多彩的動物。即便是被疫情困在家里,只要仰望藍天中宛轉翻飛的小鳥,或是看看水中倏忽來去的游魚,就會讓人不由自主產生一種愜意與自由的感覺。那么,所有動物類群中種類最豐富的是什么呢?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了答案,那就是昆蟲。
《了不起的昆蟲》的作者是日本著名昆蟲學者丸山宗利,譯者則是著名科普達人,國家地理雜志“售前君”柳永山以及“博物君”“無窮小亮”張辰亮。在這本生動有趣、圖文并茂的昆蟲世界入門指南中,我們會看到,為了繁衍后代,蟻后不惜冒著危險勇闖別種螞蟻的巢穴;蟲兒們要穿上“迷彩服”迷惑敵人的雙眼,避免成為口中餐;它們還會騙婚,送給對方一個徒有其表的禮物……從我們耳熟能詳的螞蟻、蟋蟀,到南美的奇異擬態角蟬,小小的蟲子其實大有本領,它們是大自然最優秀的杰作。
···
說到昆蟲,有個不能不問的問題,那就是全世界這100多萬種昆蟲到底是從哪兒來的?為什么人只有一種,螞蟻卻有那么多種?實際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一本一百多年前寫成的偉大著作中——《物種起源》。
相信所有人都聽說過這本經典著作,也都聽說過它的作者——達爾文。
作為人類史上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達爾文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以及自身的方式。在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各種生物都是從來就有、不會變化的,這是一種靜態的世界觀?!段锓N起源》則指出,生物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不斷演化之中調整自己和世界的關系,隨機變化,自然選擇。這是一種動態的世界觀。無論是多到驚人的昆蟲物種數量,還是新冠病毒每隔幾個月就來上一次的“版本更新”,又或是我們人類本身的橫空出世,都是演化的自然結果。
事實上,正因為病毒的復制速度極快,所以才讓那些在我們身上需要數萬年才能看出區別的演化過程,在幾年甚至幾個月時間內完成,這是演化的最好證據之一。
除了生物學,《物種起源》還深刻影響了經濟學、控制論、計算機科學等領域,最近幾年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其中應用的機器學習、演化計算方法,就來自《物種起源》中的基本原理。
所以,這本160多年前的著作,時至今日仍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推薦的這一版本,譯者是中國近現代林業的奠基人韓安,根據最忠于達爾文原著精神的英文第二版譯出,隨書附贈劍橋大學圖書館正式授權精選達爾文珍貴復刻手稿6張。無論是想要閱讀偉大科學著作,還是想要收藏經典,這本《物種起源》都不可錯過。
···
談到物種起源,就一定要說到一個著名的假設——LUCA,也就是“單一共同祖先”。意思是,現存的所有生物都由這同一種生物演化而來。LUCA存在的證據是什么呢?證據之一就是,所有生物都依靠兩類化學分子——DNA或RNA,來傳遞遺傳信息。更進一步,所有生物的全部身體零件幾乎都是由六大化學元素構成的:碳、氫、氧、氮、硫、磷,再加上少量的其他元素。事實上,生物學的基礎正是化學。
而一提化學,可能會喚起很多朋友不堪回首的記憶,畢竟化學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背背背背背。那么有沒有什么輕松簡單的方法,能讓我們對化學有個系統又完整的印象呢?可以試試這本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吉田隆嘉的《走進奇妙的元素周期表》。
學習化學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近百種化學元素,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沒有搞清楚不同元素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如果有的話又是什么關系。直到天才的化學家門捷列夫橫空出世,他以一張元素周期表,讓化學世界的森羅萬象頓時變得井然有序。從稀土爭奪戰到核輻射,從生命起源到光合作用,《走進奇妙的元素周期表》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讓我們輕松理解元素周期表中蘊含的秘密,將難記難懂的化學世界變得親切友好。要想感受化學世界的魅力,不妨從這本書開始。
···
世間萬物都由化學元素構成,那么,元素又是從何而來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離開化學的世界,進入物理學的領域。正如化學是生物的基礎一樣,物理也是化學的基礎。其實,元素之間之所以會不同,之所以能夠按照周期和族形成元素周期表,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同位素,是因為它們的原子中質子和中子的個數有所不同。而質子和中子這類微觀粒子,恰恰是物理學的研究對象。
物理學和需要大量背背背背背的化學相比,又自有另一套可怕之處,那就是鋪天蓋地的數學,相信每個小伙伴都曾經在中學學物理時經歷過被各種公式支配的恐怖。不過,也不要因此對物理產生畏懼,你需要的是這樣一本完全沒有任何數學、絕對零門檻的物理科普經典——《極簡宇宙史》。
《極簡宇宙史》的作者是物理學大師霍金的關門弟子加爾法德,在這本風靡世界、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的科普名作的第一頁,加爾法德就莊嚴承諾,除了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之外,全書沒有任何數學公式,而且也絕不放棄任何一位讀者。
這本書里,從量子力學到相對論、從大爆炸到弦理論,幾乎所有宇宙學前沿被盡數囊括。更特別的是,和絕大多數科普書不同,它的語言浪漫而富于詩意,仿佛一本寫給宇宙的情書。
譬如剛剛提到的“元素從哪兒來”的問題,《極簡宇宙史》告訴我們,宇宙形成之初只有氫元素,其余重元素都是在太陽這類的恒星之中形成,在恒星死亡時飄散,某時某地,又再次聚攏,形成我們的地球以及我們自身,因此,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團遠古星塵。身為星塵的你,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前世今生,這本《極簡宇宙史》一定會讓你大呼過癮。
···
我們已經沿著科學的內在邏輯,從小小的昆蟲一路上溯到了宇宙星河。那么,還有比研究萬千繁星更上一層樓的科學嗎?有,那就是研究科學本身的科學。不管是研究昆蟲也好,物種也好,元素也好,宇宙也好,只要叫做“科學”,實際上都遵循著同樣的思維方法和邏輯內核,你可以把這個內核稱為科學哲學、邏輯學或是元科學,這個內核定義了科學的本質,也因此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著名科普作家竹內薰的《假設的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告訴你何謂“科學本質”的書: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正確,人們當作真理的“科學知識”,都不過是“假設”而已。
通過全面回溯當代科學理念的發展歷程,《假設的世界》告訴我們,如今我們掌握的全部科學知識,不管是父母教的,課本記載的,或是被理所當然認定的常識,全部都始于假設。不論是伽利略、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還是電腦或網絡的出現,都是因為破除了古老假設的樊籬,并且構思出新的假設。
所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斷自我否定,這就是科學不滅的本質,也是我們在激變動蕩的世界中得以前行的根本力量。
以上是本期科普書單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在新一年里能收獲更多知識,也收獲更多快樂——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希望我們都能有個刀槍不入、百毒不侵的好身體。
相關圖書
套裝一:了不起的科學
套裝二:你需要知道的世界起源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