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專訪“科普網紅”李永樂委員:將繼續做公益微課,不收費

發布時間:2023-01-17 19:42:52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網紅”、人大附中物理老師……作為斜杠青年,李永樂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北京市政協委員。今年,他帶著提案,從黑板前走到了政協全會會場。

近幾年來,李永樂樂此不疲地在互聯網上進行科普。2018年世界杯期間,他錄制的《足球有幾個面?》視頻講的是歐拉提示性定理;疫情發生時,他通過講解核酸檢測原理讓大家了解了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一個個專業名詞,通過貼近生活的講述變得易懂起來。


【資料圖】

談及新委員身份,他表示對未來的委員履職工作充滿期待。“我將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也是我的本職工作;二是科普,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要‘兩翼齊飛’;三是科技,我希望在科普和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們接觸科技前沿,也為北京儲備未來科技人才。”

北京市政協委員李永樂。千龍網 程展馳 攝

談履職

向老委員“取經”學寫提案

新京報:你當選為十四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心情如何?首次參加政協全會有哪些感受?

李永樂:得知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我心情非常激動,這也是我第一次當選政協委員。來到政協的大家庭后,我跟著很多老委員學習了撰寫提案的常識。

列席人大會議時,我聆聽了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也十分激動。報告的內容非常詳實,總結了過去五年一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我了解到,其實我身邊的變化并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政府一直在做相關的努力。

舉個例子,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成林萃路等一批快速路和主干路。我深有感觸,以前我住在西三旗,由于林萃路存在斷頭路,沒法兒通到回龍觀,現在這條路打通了,出行特別方便。

新京報:作為一名新委員,你是否有向老委員“取經”?對未來的履職有什么樣的期待?

李永樂:我有和老委員進行交流,會前,他們向我介紹了會議的大致議程和活動,我可以提哪些建議、這些建議會怎樣被采納,包括建議提的方式、格式都是老委員教我的。這次我提交提案的時候,也向老委員請教了一下,他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比如在一大段建議之前,加一句話概括。

作為一名新委員,我還是要加強學習,在五年的履職過程中快速成長、成熟起來。

談提案

利用科技文化場館豐富課后“三點半”生活

新京報:這次你帶來了“增加北京市科技文化場館宣傳渠道的提案”,這個提案是如何形成的?

李永樂: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學教書,“雙減”政策實施之后,很多學校課后三點半就沒有其他安排了,學生們不知道這段時間該如何利用,我們希望學校能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但是很多學校沒有這個能力。北京市有很多優質資源,比如科技館、文化館、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我覺得這些資源可以利用起來,豐富同學們下午三點半之后的生活。

另一方面,由于我在網絡上做了很多科普工作,了解這些科技文化設施對于科學普及工作有重要意義。所以建議把兩方面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課后三點半去使用這些資源。

新京報:目前,學生使用這些資源存在哪些問題?

李永樂:一方面是青少年和家長對北京市的科學、文化場所的位置和開放時間了解有限。在節假日,家長帶孩子去的科學文化場所主要有中國科技館、北京動物園、北京天文館、北京植物園等大型場館,這些場館往往人太多。實際上,北京市有數百個科普教育基地,一些中小型科學文化場館卻乏人問津,比如郭守敬博物館等。

另外,青少年和家長對科學文化場所的設施、展覽以及開展的教育活動了解有限。許多科學場館、博物館里都有大量的館藏設施,青少年由于缺乏了解,多數采用“隨機游走”策略。許多科技場館會定期舉行各種科普活動,青少年和家長如果想了解這些活動的時間地點,就需要到各個科技場館的主頁搜索查詢,由于信息較為分散,也容易錯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

新京報:對此你有哪些具體建議?

李永樂:因為我和共青團聯系比較緊密,有一次參加共青團的少先隊活動時,我發現他們編制了一本“紅領巾愛首都”科學實踐地圖。我覺得這份地圖可以更完美一些,以其為藍本,將北京市內面向公眾開放的科普文化設施分門別類,編制成一套更加系統化的北京市青少年科學文化場館打卡手冊,并公開出版。

內容可以包括科普文化設施的地點和營業時間、場館的特點和主要館藏內容、特色展品的照片、相關展品的科學原理、歷史文化介紹等。書中針對每個場館安排特定打卡區,青少年持手冊來到科技場館,可在特定區域獲得貼紙或印章,以增強青少年的成就感。共青團的有關同志也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所以我們就一起把這個提案做出來了。

提案的具體內容還包括建立場館信息自媒體,在公共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嗶哩嗶哩)等,建立面向青少年的北京市科學文化場館自媒體賬號,發布打卡手冊電子版、各個場館開展實踐活動的時間、地點和報名方式,對每個場館的參觀游覽路線提出建議等。

談做科普

選題貼近社會熱點,希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新京報:你曾談到做科普是希望推動偏遠地區的教育公平,你是否和觀眾交流過科普視頻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李永樂:很多年以前,我開始在互聯網上傳我的課堂實錄視頻,沒想到十多年過去了,還有人在網上看。后來我又做了很多科普傳播的視頻,希望它們為偏遠地區的孩子打開一扇窗。

前段時間,我參加央視一個節目的錄制,一位同學和我說,他之所以特別喜歡數學,是因為看了我的一個視頻叫《蒲豐投針實驗》。我當時做這個視頻時,覺得這只是書本上的一個小知識,沒想到會讓一個孩子喜歡上數學,所以我覺得做科普傳播這項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那么我還將繼續堅持更新科普視頻,這樣,不管觀眾是身處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還是涼山的小縣城,都可以打開電腦或手機觀看。如果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在相關的資源庫里搜索額外的補充知識。

有限的科普時間里,我不能完整地把所有科學知識教給他們,這些也不能幫助孩子考試,但可以點燃他們心中的一團火。

新京報:目前,你的科普視頻內容選題是如何策劃的?在把科普內容做得有趣方面,你有什么樣的經驗?

李永樂:互聯網短視頻剛開始蓬勃發展時,科普視頻內容并不多,大多數是娛樂內容。后來我發現,觀眾對于科普內容還是有需求的,于是我就做了跟生活相關的小知識視頻,比如閏年是怎么回事兒。

漸漸地我發現,觀眾對于知識很感興趣,他們只是不喜歡考試和比較復雜的推導。所以我做科普視頻的過程中有幾個原則。一是盡量貼近生活和社會熱點,比如前陣子數學家張益唐在朗道-西格爾零點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美國實現可控核聚變“點火”,很多人都會問我,我就做了科普。二是盡量避免復雜的數學推導。

我做視頻注重讓大家在探索過程中感受邏輯之美,而不是把知識進行羅列,告訴大家結果,這很容易搜索得到。有點類似于以前的《走進科學》節目,先提出一個問題,再像破案一樣一步步探究,大家就會非常感興趣。

最后一點,將科學知識融入到科學史和人文史中。我會講述一些科學家有趣的故事,觀眾在看的時候會感受到,原來科學家也會犯錯誤,也有缺點。這些就是我在做科普過程中的一些摸索。

新京報:社會公眾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事業充滿期待,但也有一些科研人員反映,其所在單位更希望他們聚焦本職工作。你身邊的科普達人有這樣的困擾嗎?你自己又是如何平衡科普和本職工作的?

李永樂:現在做科普的人有兩種,第一種專職做科普,并以此盈利;第二種是專業的科學家或者像我這樣有本職工作的人做科普,面臨的問題是時間精力有限,也有會被認為“不務正業”的問題。

這其實是社會上一個很長久的爭論,現在國家基本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前段時間修訂《科普法》時,也強調給科學普及工作者合理的定位。這都體現了國家對于科普工作者的認可。

我們在長期的教育工作當中,拿出一小段時間來給孩子做科普,會大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同時,我在做科普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大量知識,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這些知識,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和活躍。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雙向促進的過程。

新京報:你認為目前科普人才還需要什么樣的支持?如何激勵更多人參與科普?

李永樂:我希望國家能繼續對科普工作者提供政策支持。國家提出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后,各個平臺順應國家政策,對科普內容進行流量扶持,科普內容井噴式發展,所以國家的政策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我認為應該給予科普工作者晉升渠道,憑借做科普也可以晉升職稱,這對我們的鼓勵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科普工作者畢竟不同于科研工作者,他在制作內容的過程中必然要進行普及性和嚴謹性的平衡。如果抓住一個問題不放,對科普工作者進行攻擊,可能會打擊他們的信心,所以需要社會多一些包容度。最后,可以通過聯盟、協會組織的座談會等形式,促進科學家和專職科普工作者的交流,更準確地傳播科學知識。

談公益微課

搭建中學課程微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新京報:目前你的公益微課進展如何?

李永樂:2014年起,我開始在網上發布一些科普視頻和課程視頻,當時只有物理和數學的內容。由于目前很多微課內容多、比較分散,會讓人選擇困難。所以2020年,我開始系統化搭建中學課程,邀請教其他科目的老師跟我一起來做。每堂課有一個知識點,學生在課前或課后花十分鐘,就能預習或復習沒弄懂的知識點,這樣孩子學習的效率比較高。

課程不能收費,所以我承擔了成本。我在網上發布科普視頻,平臺給我流量分成,我從分成里拿出一部分反哺內容。目前,我們做了幾百節課,包括初中的數學、物理和化學,高中的數理化生等。

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資金的問題,開始憑著一腔熱情去做,后來發現成本確實挺高的,再加上閱讀量有限,因為教學內容不像科普內容傳播量那么廣。所以現在沒有做完整,但是我希望未來有能力繼續去完成它,且做得更加完美。目前一些物理課程我正在修改重做第二版,找更適合在短時間內講清楚的題型,同時提升畫質。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標簽: 政協委員 本職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