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如何保護淡水漁業發展?研究團隊構建高原魚類種質遺傳資源庫

發布時間:2021-07-20 13:24:3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楊君興團隊致力于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態環境,不斷探索從高原特有魚類保育到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徑。目前他們獲授權發明專利23項;完成了48種土著魚類全流程人工繁殖技術體系的研發,增殖放流土著魚類11種共300余萬尾。

高原特有魚類物種資源,對我國生態研究以及未來淡水漁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如何保護好這一資源?

7月16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云南省高原魚類育種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高原魚類實驗室)了解到,該實驗室立足云貴高原豐富的水產種質資源,以綠色生態養殖為著力點,圍繞高原魚類種質遺傳、資源保育、品種創新、健康養殖、產業化應用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高原魚類活體資源庫、遺傳資源庫,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了品種創新,創制了軟鰭新光唇魚水產新品種、金線鲃與鯉魚遠緣雜交品系,其構建的“產學研用”平臺也起到了推廣示范作用。

資源保育和生態修復“兩手抓”

近年來,由于種種因素導致云南高原特有魚類種質資源不斷減少,以金線鲃為例,它曾經是滇池的名特產,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棲息地破壞、外來種入侵和過度捕撈幾乎滅絕,1989年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看,魚是維持高原湖泊水體健康的“功臣”。魚類種質資源減少就會間接影響高原湖泊水體的健康。

2000年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系統進化與生物地理學課題組負責人、高原魚類實驗室主任楊君興帶著潘曉賦博士等人,花了3年時間,走遍滇池周邊散布的龍潭和溪流,最后在嵩明黑龍潭和牧羊河找到了很小的野生金線鲃種群。慢慢地,他們保有的云南土著特有魚類野生親本種類從個位數增加到102種。

“102,數字聽起來好像不大,但這是一項任務浩繁的工作。”楊君興說,在云南省科技廳和環保廳、中國科學院等研究項目的支持下,昆明動物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為保護這些珍稀特有魚類物種免于滅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也為日后恢復這些魚類的野生群體以及產業化深度挖掘利用奠定了關鍵的核心種源基礎。

走進地處昆明東郊的高原魚類實驗室,自然循環的水系、大大小小的保育池,以及先進的操作室被布置得井井有條。

“高原魚類實驗室擁有最齊全的云南土著特有魚類,研究人員不僅對滇池金線鲃、鱇浪白魚、大頭鯉、大理弓魚這‘云南四大名魚’進行了有效保育,還推進了這些魚類的可持續利用。”楊君興告訴記者,高原魚類實驗室聯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元江等各大水系的數十個保育基地和企業,形成了“1+N”的資源保育格局。

云南文山西疇龍源生物科技開發公司總經理盧泊霖告訴記者,他們和楊君興團隊合作,肩負著西疇金線鲃、純種華南鯉、暗色唇鯪等13種土著魚類的保育任務。

基于長期對云南高原湖泊生態學研究的積累,楊君興團隊提出了“花—魚—螺蚌—鳥”的新型生態修復模式,讓多種本土特有的植物和動物“互動”,恢復水質和生物多樣性的生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項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科學》的專門報道和肯定,認為不僅顯著地拯救了珍稀物種,而且修復了已消失的生態環境。目前,這一成果已“搬出”高原魚類實驗室的生態魚缸,變成了滇池東岸寶豐濕地修復中的實景,并且即將成為在云南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展示的重要內容。

“未來,這一模式有望運用于滇池、洱海、程海和杞麓湖等高原湖泊的水生態修復。”楊君興說。

新技術或讓300種魚無滅絕之虞

“比起云南有記錄的629種淡水魚類,我們只研究透了很小的一部分。”楊君興說,為了不讓這些水中精靈在這個星球上滅絕,為了讓高原湖泊有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研究團隊開始構建高原魚類種質遺傳資源庫,與時間“賽跑”。

標簽: 資源保育 生態修復 淡水魚類 魚類種質遺傳資源庫

上一篇:“人造萬用血”將進入Ⅰ期臨床研究階段 能起到“生”與“死”間的橋梁作用
下一篇:美國科研人員發現:甲烷轉化為甲醇或能改變使用天然氣方式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