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如何保護淡水漁業發展?研究團隊構建高原魚類種質遺傳資源庫

發布時間:2021-07-20 13:24:3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楊君興團隊2007年首次突破滇池金線鲃人工繁殖技術,這是繼中華鱘和胭脂魚后,成功實現人工繁殖的第三種國家級保護魚類。

為進一步保護和保存這一珍稀物種,楊君興團隊的王曉愛博士等人開始探索超低溫冷凍技術在滇池金線鲃種質資源保存中的應用,以期在細胞水平上保存其種質資源,同時為生產實踐和大規模漁業生產提供參考,也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進一步的有益探索。

“目前,我們用得最多的是精子超低溫冷凍技術。”王曉愛說,他們還借鑒哺乳動物和其它魚類的細胞培養方法,建立了滇池金線鲃細胞培養技術。

“為保護云南珍稀魚類的種質資源,我們還把滇池金線鲃細胞培養和精子冷凍技術進一步完善并應用于其他云南珍稀魚類種質資源保存中。”王曉愛說,目前他們已構建起高原魚類種質遺傳資源庫,其中累計收集和保存高原魚類種質資源300種,占云南土著魚類種數的50.5%,占全國淡水魚類種數的22%。

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把各種瀕臨滅絕的高原特有魚類收入囊中,僅僅是生態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在眾多生態魚缸中,軟鰭新光唇魚“墨龍1號”特別醒目。

“這條魚不僅通體華貴鮮亮,還擁有中國傳統水墨畫意蘊的黑帶。我們將其拿到華南展示,市場上給出了一條數千元的高價,不管作為食用還是觀賞,都擁有極高的開發潛力。”昆明動物所、高原魚類實驗室楊君興團隊的成員張源偉博士說,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墨龍1號”的新品種研發工作。

品種創新有助于高原湖泊生態修復的深入研究,也是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直接體現。近年來,在品種創新方面,楊君興團隊已獲得滇池金線鲃“鲃優1號”國審新品種1種,成功繁育和產業化推廣名貴特有魚類——鱇浪白魚1種。其中,“鲃優1號”的創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審定的第100個魚類養殖新品種,也是云南省第一個國審新品種。

數十年如一日,楊君興團隊致力于改善高原湖泊的生態環境,不斷探索從高原特有魚類保育到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徑——獲授權相關魚類人工繁殖、餌料及育種發明專利23項;完成了48種土著魚類全流程人工繁殖技術體系的研發,增殖放流土著魚類11種300余萬尾以恢復珍稀特有魚類的野生種群;使高原湖泊土著魚類苗種生產能力達到年產500萬尾以上,可直接帶動特色魚類年產值1億元以上。

“這些生態研究成果,對引領云南省水產養殖業從養殖外來魚類變為養殖土著魚類、把云南野生土著魚類資源優勢轉化為高原特色漁業優勢,起到了重要的驅動作用。”云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學勤告訴記者。(記者 趙漢斌)

標簽: 資源保育 生態修復 淡水魚類 魚類種質遺傳資源庫

上一篇:“人造萬用血”將進入Ⅰ期臨床研究階段 能起到“生”與“死”間的橋梁作用
下一篇:美國科研人員發現:甲烷轉化為甲醇或能改變使用天然氣方式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