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納米脈沖變身利刃 鍛造肝癌微創診療利器

發布時間:2021-09-24 09:50:1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為了提高納秒刀就肝部腫瘤消融的精確度和有效性,睿笛生物聯合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巫彤寧團隊、北京科技大學宋玉軍團隊,浙江大學殷勝勇、包家立等生物電磁專家協同攻關。

“納秒脈沖消融肝癌手術中,存在因病患個體差異(如病灶大小、位置等)導致臨床術前方案制定難度大,術中治療定位復雜等瓶頸問題。” 巫彤寧介紹,團隊研制了基于CT或磁共振圖像的肝臟分割和病灶區域定位系統及基于光學追蹤技術的納秒刀手術定位及導航系統等,可為消融治療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

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具有暗場光學成像、MRI成像和CT成像等多模影像功能的納米分子探針和納米中藥的設計與合成,宋玉軍團隊成功合成出對正常細胞無毒副作用或低毒、對腫瘤細胞高致死率、具有一定免疫激活效果的有機—無機復合納米藥物。

經過細致設計,區別于納米刀以微秒脈沖電場基于細胞膜電穿孔原理殺死腫瘤細胞的做法,納秒刀實現在納秒脈沖電場依托更高密度外加電場能量跨膜進入細胞核,在細胞內引起壓電效應,使細胞核、核膜和線粒體等細胞器膜依次發生各種不同的腫瘤凋亡效應,有效克服了微秒脈沖的大電流造成的肌肉抽搐和心電副作用。

陳新華向記者梳理了聯合團隊專業化分工的邏輯:由臨床醫生提出需求、參與設計,醫院醫學工程科進行產品標準制定,醫療器械研究所進行電氣安全電磁輻射檢測,由醫院完成臨床驗證,并推廣應用……搭建環環相扣的醫療設備產業技術一站式轉化平臺。

疫情期間 完成100多例臨床手術

2020年6月12日晚,新疆烏魯木齊機場,長龍航空GJ8667航班按時抵達,乘客卻未能立即下機。

客艙內,睿笛生物的兩位工程師倍感困惑。當天他們從杭州出發,計劃趕赴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協助醫院進行首臺納秒刀手術。

“我們先從其他同行人員口中得知,航班經停銀川后,飛機上有了疑似病例。” 睿笛生物工程師吳斌回憶道,按照當地防疫要求,那個班次的乘客得隔離檢查。所幸有驚無險,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呈陰性。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畫上休止符,陳新華已經記不清納秒刀的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實施過程中有多少個這樣的插曲。

即便如此,去年以來,納秒刀在浙大一院、鄭大一附院、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樹蘭(杭州)醫院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實施手術超過120例。

“打破進口昂貴設備納米刀的壟斷地位,降低肝癌消融手術設備的價格,為不能用其它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微創治療手段,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這是團隊多年攻關的初心和使命。”陳新華告訴記者。

目前,課題組正持續推進高壓納秒脈沖肝臟腫瘤消融手術治療儀器的臨床應用,已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并推向國際。

值得期待的是,基于前期技術鋪墊,睿笛生物已研發了心臟房顫脈沖電場消融系統和內鏡納秒脈沖系統,并與醫學團隊開展合作,在胰腺癌精準診治儀器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靠山寨國外產品不能長久,面向國際前沿,潛心原創研究,才能觸類旁通。公司多個產品線的新設備已經下線,即將被派發到合作試驗單位。”陳新華說,本課題也開辟了納秒刀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結合的治療思路,這將是本課題組下一步工作探索的重點。(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標簽: 納米脈沖 肝癌微創 診療利器 納米刀

上一篇:研究學家闡明南極苔原三氯甲烷排放規律 對探究環境效應非常重要
下一篇: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 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人工合成淀粉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