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廣州科普大講壇:智能未來,加速而至

發布時間:2021-09-26 14:07:14 來源:壹點網 責任編輯:caobo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認知范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成為世界各國競爭角逐的焦點。

9月25日上午,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8期《人工智能與未來》正式開講。本期講壇也是2021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活動主會場的專題講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社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承辦,邀請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博士生導師、粵港澳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執行主任雷渠江,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魏武,從規劃發展及技術應用等角度深入宣講人工智能賦能廣州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創新歷程與未來發展方向,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對個人工作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央視新聞+、新華社現場云、科普中國、觸電新聞、粵聽、新花城、新快報、ZAKER廣州、花城+,花城FM、快互動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

【AI賦能,世界的下一種可能】

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能力?”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博士向觀眾解釋道,其實人工智能是像人一樣去進行計算、感知、認知、決策和執行的一個人工系統,在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上,它其實可以分成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其中,我國更多的是在應用層落地開花,制造了各種各樣的應用,并且已經涉及到民眾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如教育、醫療、汽車等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大家現在已經習慣了無觸摸式的紅外線感應裝置來進行測溫,以及無人機運送防疫物資,這些其實都是人工智能的應用。”杜蘭以防疫工作為例說到。

杜蘭

除賦能行業以外,人工智能還可以把人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價值、更有創造力的工作。杜蘭介紹到,在一次云南傈僳族的走訪調研中,她發現當地老百姓的漢語能力還不足以幫助他們走出大山,融入現代社會,為此她與團隊開發出語言扶貧的APP,讓少數民族以及邊遠地區的同胞能夠更好地學習漢語普通話,幫助他們邁出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人工智能賦能也是推動我們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杜蘭說到。人工智能在供給側的創新引擎上,可以為人類提供更高更節約的效率,而在需求側它又可以促進公平,進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

“讓邊遠地區的孩子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讓山村的醫生也具備全科醫生的能力,為更多的人帶來更好的醫療的診斷,讓更多老百姓能夠足不出戶就辦理各項業務,這些都是我們希望人工智能AI能給大家去賦能的。”杜蘭表示。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應用】

人工智能賦能,能夠幫助我們的生產生活解決許多實際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機器人是絕佳的載體。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博導、粵港澳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執行主任雷渠江以機器人為例,通過圖片、視頻向觀眾介紹了人工智能在機器人領域的豐富應用。

與此同時,雷渠江也表示這些年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取得很大突破,但是還有很多未解決的技術問題,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并沒有大范圍的被用起來,來形成商業產品,解決社會的實際痛點。雷渠江從個人的研究經歷講述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所面臨的挑戰,提到中小企業由于產品多樣,缺乏專業人才和足夠的資金,無法按照大廠使用機器人的方式,去重新調整生產線,編制機器程序,導致這些中小企業使用機器人的意愿并不是特別強。

雷渠江

雷渠江介紹到,目前可以通過一些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比如說深度學習的一些算法,通過人的動作思想,來教機器人做一些工作。“比如說在一個機器人前面,做了一個產品打包的工作,或者在機器人前面做了一個裝配的工作,然后機器人通過它的攝像頭,把這些工序給錄下來,錄成視頻流之后,機器人通過分析學習,學會人類操作。”

【特種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機遇期】

目前,對于人工智能機器人,國家已出臺了非常多的扶持政策,從經濟的角度,大量資本的引入也在推動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魏武教授表示,特種機器人已處于一個發展的機遇期。

魏武

為什么現在是一個發展機遇期?從技術環境來看,現在的特種機器人,在很多行業已經可以被制作出來,其次我們也有了很好的技術支持,伺服電機和減速器的進步,為特種機器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基于機器人行業的人才的引入,擁有核心技術,和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越來越多,而我國在這些行業企業里面,部署得比較好,進步得非???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經具有了領先優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們未來的特種機器人,離不開它所在的工作環境,所以人工智能賦能非常重要。”魏武介紹到,根據工業生產的需求,他的團隊已經研發出可用于橋梁檢測、管道和橋梁纜索檢測、玻璃幕墻檢測等行業的特種機器人。

“其實從機器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反而需要更多人才補充這個缺口。”魏武表示,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而到2030年國內人工智能(含智能制造)核心產業規模超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萬億元。教育部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含智能制造)相關十大領域在2025年將面臨3000萬的人才缺口。

通過這期講壇,讓我們看見了未來經濟發展的無限可能性,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將得到蓬勃發展,越來越“智能”的產品和技術將被應用,人們的生活、工作將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科技產業快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有能力,也有機會領導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的發展和治理,確保人工智能為全人類福祉做出應有的貢獻。

(供稿: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中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未來 加速 而至

上一篇:紫竹女性健康中國行走進杭州 公益情懷助力佳人精彩人生
下一篇:Follow,首款為Web3.0設計的去中心化社交協議發布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