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廣州科普大講壇:綠色技術創新賦能,把握雙碳發展先機

發布時間:2021-11-29 19:34:46 來源:財訊網 責任編輯:caobo

目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一場經濟社會領域廣泛而深刻的系統變革,同時也對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法律制度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大趨勢下,廣州乃至大灣區面臨著哪些挑戰和機遇?11月26日上午,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社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承辦,廣州南沙濕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廣州碳中和科學研究院、廣東省低碳產業技術協會協辦的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91期《綠色技術創新賦能,把握雙碳發展先機》在南沙濕地開講,邀請了林業、海洋、地球科學領域的專家,與市民分享“碳達峰”“碳中和”的知識,共同聚焦“雙碳”背后的綠色工業革命。

助力碳中和的“海洋衛士”紅樹林

實現“雙碳”目標,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是主要途徑之一。“全球紅樹林總面積僅占全球海面積的0.5%,但其埋藏在沉積物中的碳卻占10%至15%。”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碳匯研究團隊首席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蔡堅以紅樹林生態系統為例講解了生態碳匯的相關內容。

蔡堅教授作《紅樹林濕地碳匯》報告

據蔡堅介紹,作為植物的紅樹林和森林、草原一樣發揮著綠碳的功能,而且主要分布于沉積型海岸河口的紅樹林,能夠捕獲被沖積至下游的大量外源碳,并積累在根部所在的沉積物中,在潮汐過程中,紅樹林的沉積物因缺氧而分解速度慢,不斷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層,這些沉積物中的碳能夠在百年到上萬年尺度上處于穩定狀態而不會釋放回大氣中,從而實現穩定持續的儲碳。

乘風破浪的漂浮式風電

實現“雙碳”目標,除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外,還需要從源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風電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主體核心之一,在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華南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樊天慧從2018年起便開始進行深遠海浮式風電開發的研究工作。

樊天慧教授作《海上漂浮式風電》報告

樊天慧介紹到,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開發海上風電相對陸上風電更具價比,但由于海空間資源有限,海上風電的發展也必然像過去油氣工業的發展軌跡,不斷地從淺海走向深遠海,而海上風機支撐結構形式也將伴隨水深變化,從固定式支撐結構到漂浮式支撐結構演變。“中國南海有著非常廣闊的地域和空間,我們未來的海上風電一定會走向深遠海,在走向深遠海這個過程中我們海上漂浮式風電,一定是開發深遠海風資源的必由之路。”樊天慧表示。

據悉,樊天慧與項目團隊目前已順利完成了我國首個漂浮式風電的建設。“廣東省許多電力來自于西電東送。第一座漂浮式風電出現后,廣東的能源安全將獲得更多保障。”樊天慧說到。

把握“雙碳”發展先機

“碳達峰”“碳中和”不但推動著我國能源環境的變革,同時也在其他領域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改變我們生產和消費的方式。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周永章介紹到,在交通領域,研發生產利用清潔能源的新能源汽車,以及發展智能交通,都是大灣區重點規劃的方向,而建筑領域,則是國家正大力推進的一個領域,如何在建筑規劃建設到投入使用的這個過程里,更好地實現低碳化,周永章認為未來可能將會十分重要。“現在很多地方的建筑都說只有三十年的生命周期,比發達國家百年的生命周期要短得多,這其實等于我們碳排放就多了。因為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會攤到使用年限里面來。”周永章解釋道。“使用的時間越長,攤到每年的就會越少,所以提升建筑質量,延長生命周期,也是接下來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

周永章教授作《“雙碳”目標下大灣區和廣州的機遇與挑戰》報告

周永章表示,未來碳達峰、碳中和將會從技術、產業、資本,甚至是能源安全、地緣政治等方面來改變世界,而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非常重要的一個增長極,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存在著許多機遇。“我們大灣區里邊有著很好的基礎,不管是技術、產業,還是資本,所以我們只要依托基礎,完全可以在‘雙碳’目標的大格局下,找到我們的發展機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把握 雙碳 發展

上一篇:聚焦成本效率 晶科能源N型TOPCON引領產業化發展再提速
下一篇:科順“一次防水”整體系統方案落地,護航國藥物流辦公大樓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