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日要聞!楊迪被罵“丑”,媽媽霸氣回護:被父母肯定,是孩子最好的底氣

發布時間:2023-02-14 01:40:04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責任編輯:caobo

作者:主創團·暖暖宇宙


(資料圖片)

“你是不乖的孩子!”

“你是一個自私的孩子!”

很難想象這是一位爸爸形容自己三歲女兒的話。

最近看了一部兒童成長類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

劇中有個場景,講述了一個二胎家庭中,姐姐球球上演的一部“欺弟”大劇。

球球是個“完美”的公主,完美到拒絕認錯,不能接受弟弟碰她的玩具,要把弟弟“扔”出門外。

球球在玩玩具時,1歲半的弟弟上前想一起玩,被球球一把推開。

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弟弟不僅不能碰玩具,她還要把弟弟扔出去。

爸爸走上前調節矛盾,但方法卻讓人有點匪夷所思。

爸爸要球球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弟弟玩,當球球不想分享時,爸爸告訴球球,你是個自私的小孩,是個不乖的孩子。

為了讓姐姐認錯,爸爸3次將她關進“小黑屋”,不顧女兒的哭鬧和內心的崩潰。

短短的一段視頻,卻讓人看得窒息:

十幾分鐘內,球球被爸爸扣了無數頂帽子。

傅首爾說:“當一個孩子被說成是一個自私的孩子,他們就會把這句話記住并且內化,把自己變成那個孩子。

其實,這樣熟悉的場景卻是經常出現在生活的縮影片段。

孩子早上叫不起來,我們叫他懶蟲;

孩子做作業拖拉,我們說他慢性子;

孩子考試沒考好,被說成“豬腦子”;

孩子考完了,我們怕他們驕傲,又極力否定孩子的努力。

據研究表明:有90%的孩子被父母貼過標簽。

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是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很多時候給孩子貼標簽的一句話,會讓他們變成父母口中描述的樣子。

看似為孩子好的話,卻給孩子貼上了“負”標簽。殊不知,這些話會形成心理暗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生根發芽,愈長愈大。

有多少好孩子,被貼上了“壞”標簽

在《思考,快與慢》書中提及人的大腦有兩個系統,它們之間完全不同卻又相互配合。

系統1自主控制,不需要動腦筋,直覺思維。系統2需要集中注意力,在人們思考時才會發揮作用。

我們的大腦其實經常“犯懶”,系統2還沒開始工作時,就替它作出了判斷,系統1常常占領主動權。

系統1常常會被外界的話語所“洗腦”,被一個又一個“標簽”覆蓋、填滿。

正如電影《哪吒之魔童轉世》的主人公。

哪吒本是靈珠轉世,卻因為申公豹的調包成為魔丸轉世。

哪吒在出生時把媽媽的手臂咬出了血,村民看到了四處逃散。

村民中有人喊妖怪,有人說哪吒是魔童,從此,這個標簽便跟隨了哪吒一生。

他成了村民避之不及的壞小孩,人人可唾棄,處處被指點。

哪吒陷入自我懷疑中,既然人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他也無力改變,于是向村民口中形容的樣子一步步發展。

好孩子不是一天成就的,毀掉他們卻是一瞬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簽時,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就是“標簽效應”。

被貼上標簽的孩子,洋溢在臉上的自信會泯滅,稚嫩的臉龐,爛漫的天真,都會被無意間的標簽悉數摧毀。殘缺的碎片,無法拼湊,更無法復原。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

一張小小的標簽,就會定義孩子的人生。一旦人生被定義,就不再充滿無限可能。

不被定義的人生有多爽

有這樣一個男孩:身材瘦小,皮膚黝黑,一雙單眼皮下長著寬寬的鼻子和稍微有點向前凸的厚嘴唇。

乍一看其貌不揚,走近一看確實平平無奇。

可男孩的媽媽卻明眸皓齒,一看就知道年輕的時候是個美女。

男孩因為長相被很多人譏諷,長大后甚至被當眾罵“丑八怪”。

連業內一位資深的前輩也曾和媽媽開玩笑說:“阿姨不容易,撿來的孩子都養這么大!”

這個男孩很多人都認識——楊迪。

在楊迪媽媽眼里兒子是帥的,是優秀的,她不僅在兒子沮喪時,連連鼓勵,更是不允許其他人傷害兒子一分一毫。

母子倆上節目做嘉賓時,小s照常“挖坑”,她問媽媽:“先生帥不帥?”“帥”,媽媽回答。

“兒子呢?”小s繼續試探,媽媽說:“長得可以”。

這時兒子說,節目里有人會說我長得不好看,邊說邊用手指向小s。

誰知道媽媽,立馬轉頭,一個“眼神殺”嚇得小s連連搖頭說,我們沒有說。

媽媽這才轉怒為喜,一字一頓地替兒子解圍:“那是他的眼睛看花了。”

曾經那個備受欺凌的男孩如今成了觀眾青睞的綜藝咖——楊迪,搞笑,扮丑,接梗都信手拈來,只要是他出現的場合都伴隨著笑聲。

他當場跪謝父母,因為他們多年來一直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他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完成當明星的夢想。

無論外界鋪天蓋地的惡意多兇險,轉身,父母永遠溫和慈愛的摸摸他的頭說:“你可以,我們愛你。”

是父母溫柔堅定的愛意,為他度了一層鎧甲,讓他不畏艱難,護著他一路披荊斬棘,以夢為馬。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從不輕易否定,不會簡單的用一句話定義孩子本該有無限可能的一生。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標簽”

心理學上有個自我應驗預言現象即,他人對我們的期望,往往會成為我們自我實現的一種預言。

比如,父母總是訓斥、嫌棄孩子毛手毛腳的時候,孩子的潛意識會記住父母的說法,做事總是粗心;

若父母屢屢夸獎孩子乖巧聽話,孩子則會表現出一副懂事,不吵不鬧的樣子。

總得來說,他人的語言會干擾我們的人生方向,成敗都在別人的口中。

可生活中的父母,總在給孩子貼“壞標簽”,他們真的希望孩子變壞嗎?

其實,不是的,所有的父母都期盼孩子勤奮,努力,優秀。

父母不妨換一種方法,把說反話、貼“壞標簽”的習慣轉化成“正反饋”。

鄭淵潔在節目里分析,父母給孩子貼標簽這件事。

他說,父母認為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是從大人那里學來的。你想讓他改,自己先把這個事改正就好了。

家庭教育是一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

作為家長,他從未對孩子說過,“你要聽話”這樣的話,一次都沒有。

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補充說,“聽話和乖”在家里都是負面評價,是絕對不能說的。

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中有寫: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

有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比耳提面命的嘮叨強上百倍。

你期盼孩子出類拔萃,自己先卓爾不群;

你希望孩子做事干脆利落,自己就別拖延磨嘰。

畢竟,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里寫道:

“為什么風可以那么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當孩子日日面對怒目圓睜的父母時,想必他們心里是最委屈難過的:自己只不過是個孩子,又做錯了什么呢?

大多數父母的冷嘲熱諷,“貼標簽”都是自己的獨斷專行。

我們出口的話可以是春天的暖陽,溫柔滋養孩子;也可以是帶著冰碴的刀子,無情刺傷孩子。

既然我們可以讓孩子充滿信心和陽光,何必因為不善的言辭讓他一生惴惴不安,活在驚濤駭浪中?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標簽”,仔細想想應是育人者先育己,方為良師。

作者:小宇宙,一個小仙女。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