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wǎng)

環(huán)球快訊:贛縣區(qū):贛南婦女第一祠——王太夫人祠

發(fā)布時間:2023-03-22 17:05:29 來源:贛南日報 責(zé)任編輯:caobo

一位蘇州女子,嫁到了遠離家鄉(xiāng)的小山村。她在那里創(chuàng)義倉、辦義學(xué)圓了夫家三代之夢,族人破例為她立祠彰善。她,就是擁有贛南婦女第一祠的王太夫人。


(資料圖)

王太夫人祠。劉占良 攝

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qū)白鷺鄉(xiāng)白鷺村,有一座精致小巧的祠堂,祠堂紀念的是一位老夫人。這位72歲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抓著兒子的手喃喃地留下遺言:把自己的全部積蓄用來開設(shè)義倉救濟窮困村人,并囑咐兒子要繼續(xù)完成幾代人建義倉的心愿。這位老夫人就是白鷺村的蘇州女子王太夫人。

王太夫人祠,建于清道光年間,是祭祀鐘崇儼母親王氏的祠堂,祠堂不大有二進,堆塑圖案的八字門樓上,額書著其孫子鐘谷的墨跡“王太夫人祠”幾個秀美大字。在婦女極受歧視的封建社會里,為女性建祠極為罕見,清代白鷺村開贛南之先河,為王太夫人建祠來紀念她的功德,樹一方楷模,成為贛南婦女第一祠堂。

王太夫人,是蘇州王元愷的女兒,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歿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王氏系鐘愈昌的副室,鐘崇儼的生母,后因鐘崇儼擔(dān)任知府身貴,王氏被朝廷誥封為太恭人,誥贈太淑人,太夫人。隨著鐘愈昌和原配夫人、副室夫人的先后去世,王太夫人獨立操持家務(wù),辛勞勤儉20余年。鐘崇儼為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時,王太夫人隨鐘崇儼到京,她經(jīng)常提醒鐘崇儼要勤政謹慎。鐘崇儼牢記母訓(xùn),在辦理案子時清廉小心,沒有冤案。鐘崇儼調(diào)到嘉興府任知府,王太夫人也隨之同往。在外隨養(yǎng)7年后,王太夫人年已七旬,身體不好,鐘崇儼此時才40多歲,但為了侍候母親,便辭職偕母親回到了家鄉(xiāng)白鷺。兩年后,王太夫人去世。

早年,王太夫人的家公鐘正瑛就有創(chuàng)建義田的想法,但他的志向一直沒有實現(xiàn),只是在分家產(chǎn)給子女時,自留了租田600石稻谷入倉積蓄,以備災(zāi)荒減糶。可是,苦于鐘氏家族人口漸多,儲糧越來越不夠用。鐘愈昌死后,王太夫人決心繼而完成家公和丈夫創(chuàng)辦義倉的志向,她將其一生所有的積蓄和養(yǎng)老錢五千金盡行付出,購置田租捐為義田而成義舉。王太夫人在離于人世之際,還再三囑咐鐘崇儼繼續(xù)完成義倉的儲糧。鐘崇儼遵承王太夫人遺志終于湊足田租1000石,完成了王太夫人的遺愿,也完成了三代人的夙愿。不久,鐘崇儼又建起了王太夫人祠義倉。義倉面闊五間,前后二進。建筑雖小巧玲瓏,但天井比較寬大,前庭有廊,二樓寬大通風(fēng),專門用于貯藏谷物。

為管理好義倉,保障世代沿襲,鐘崇儼仿造蘇州范氏和新城陳氏制定了管理、發(fā)放義倉糧食的制度并公示和報官立案。此后遇荒年王太夫人義倉的糧食就平價將谷物賣給窮人,救濟了不少貧民度過災(zāi)年。清道光四年(1824年),地方官將王太夫人義倉之制上奏朝廷批準,獲得官府的支持而成為定制。王太夫人也受到旌表。至此,每逢災(zāi)荒義倉均有定制放糧。平時,族中老幼孤寡或參加鄉(xiāng)、會試者,甚至連婚喪都可以得到資助。如果偶然有歉收年歲租田不足,另再使用義倉基金,貯稻谷千石以備荒用。

白鷺村由于有了王太夫人幾代人用終生積蓄推動創(chuàng)辦的義倉,使那些受到生存威脅的貧民得到一定的生存保障。為了紀念王太夫人為白鷺人所做的功德,族人為王太夫人立祠,將義倉立名“王太夫人祠”。

在祠內(nèi)一樓廳堂,原供奉著王太夫人遺像,樓上名為“葆中義倉”。舊時,每年積蓄租谷最多時達到3000擔(dān)。樓下還開辦了義學(xué),免費接納貧民子弟入學(xué)。

(張嗣介)


編輯:謝忠英

值班主任:劉航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