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要聞:三年制作上千件科普模型!“模型師老原兒”會“魔法”

發布時間:2023-03-22 12:54:40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一副“大眼睛”眼鏡,一件工裝肚兜,短視頻博主“模型師老原兒”把略顯晦澀的科學知識,用一個個生動的科普模型講得清晰直觀。

“決定要做科普這件事的時候,我覺得大家應該會喜歡,但沒想到會這么火。”“模型師老原兒”本名寧原,走進他的工作室,就像是進入了一個“科普模型王國”,從事短視頻科普三年來所制作的上千件純手工模型都存放在這里。通過200余條短視頻,他已經收獲了全網一千余萬粉絲的喜愛,并期待繼續用有趣的科普內容陪伴孩子們成長。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打開孩子的好奇心,為他們認識世界開啟新的視角。

模型成了科普視頻“主角”


(相關資料圖)

如果一個孩子走進寧原的工作室,他或許很難抑制住雀躍的心情。這個數百平方米的空間,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異世界”。一米多長的螃蟹趴在工作臺上,通體雪白的雪鸮頂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站在柜頂,人體的口腔、皮膚經過夸張地放大后呈現在眼前……視線所及之處,擺滿了五顏六色又設計精巧的模型。

模型師是一個極為小眾的職業,談起與這個身份結緣的過程,寧原說,他的童年許多時間是在姥姥姥爺身邊度過的,姥爺曾是一位工程師,特別喜歡琢磨技術。這一點也深深影響了寧原,他從小就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工具,養成了愛動手的好習慣。

“姥姥行動不便,姥爺曾經為姥姥改裝了一輛偏三輪摩托車。你很難想象,現在摩托車沒有的很多功能,那輛車都有。拉一下拉桿,遮雨的簾子唰地就升起來了,按一個按鈕,挎斗就降低了。”回憶起那個場景,寧原依然難掩激動。“那時候我還是個小男孩,看到這樣的作品,腦子里就一個想法——太酷了!”

大學畢業后,寧原和妻子均供職于傳統電視媒體。在30歲的人生節點上,寧原選擇要“做更有意思的事情”,于是辭去了工作,直面市場,把點點滴滴的經驗都融合在了模型制作中,隨后又全身心投入科普短視頻創作。不久后,妻子也選擇與他一同創業。

此前的十余年間,寧原都在參與制作科普節目,當時,為節目制作模型就是他的工作之一。“我大學的專業是藝術設計的視覺傳達方向,在科普領域,當時很少有人注重視覺化的呈現。從我自己來說,也很喜歡把學到的各種知識融合在一起,模型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傳統科普節目制作也會用到道具,但更多是作為靜態的擺設或舞臺裝飾,而在“模型師老原兒”的視頻中,模型成了鏡頭中的主角。

經過多方查找資料,一條數米長的巨蟒模型盤踞在鏡頭前,頭部骨骼的結構被還原,嘴部角度可輕松張開至130度。操作著精心設計的機關和結構,寧原清晰地講出蟒蛇捕獵的步驟。“我覺得這是模型從‘死’到‘活’的轉變。它是一位很好的‘翻譯’,能把很多看不見、說不出、摸不到的知識直觀呈現出來。”

一個模型從構思到成型,常常要花上兩三天,寧原將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怎樣讓模型的呈現既精準又有趣上。塑料板、拖鞋底、廢紙箱都能成為模型制作的原材料,用凸透鏡做成的眼睛則更加有神,經過反復的試驗,巧妙的傳動結構設計讓模型能順暢地動起來……有觀眾留言詢問他為何了解這么多的制作方法,寧原回復道:“點點繁星,匯成銀河。”

三年來,寧原和工作室的小團隊前后已經制作完成了千余件科普模型。這些大大小小的模型是視頻的“主角”,出鏡過后,便被一一收藏在工作室里,有時還會“換裝”。在一條講解雪鸮捕獵過程的視頻中,不少觀眾都發現,這只雪鸮曾經作為貓頭鷹出過鏡,經歷“回爐再造”后順利變身。

發掘藏在身邊的科學知識

“身邊的知識,我用模型做給你看”,這是“模型師老原兒”視頻中的“口頭禪”。從放大千倍的頭發到長度達半米的小龍蝦,從感冒為何會鼻塞到蛀牙到底為什么這么疼,在寧原制作的科普短視頻中,一個個來自身邊的科學問題通過模型被清晰地展示出來,把觀眾快速帶進科學的世界。

不過,哪怕是一條長度不過三兩分鐘的視頻,制作起來卻頗費腦筋。七八百字的文案要改上七八個版本,精確到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拍攝也需要花費三四個小時,再加上前期模型的設計制作,以及后期的剪輯、特效,工作量巨大。在電視臺,這套流程可能需要十幾個工種花上半個月。“想不犧牲品質,只能犧牲自己,現在大家看我們粉絲多了,但剛開始的時候,我和妻子兩個人過的是每天工作將近20個小時、全年無休的日子,這才把賬號一點點做起來。”

而這,也是“模型師老原兒”標志性的“大眼睛”形象的由來。他將一副醫用眼鏡加以改造,加上了能滴溜溜轉起來的眼球,以及他標志性的濃眉。這副眼鏡遮住了他重重的黑眼圈,還讓他與身邊的大眼睛模型融為一體,“戴眼鏡不光遮住了疲態,我整個人也放開了,很多有張力的表演一下就出來了。”

“模型師老原兒”賬號的第一條視頻發布于2020年4月,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暴發,他便圍繞負壓救護車制作了科普模型。而賬號最“火”的一條視頻,是解讀“蚊子為什么叮你”的模型,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在全網收獲了數億次的點擊量,十余萬觀眾在視頻下留言。

觀眾的反饋也是寧原制作視頻的動力來源。七夕節時,寧原發布了一期螢火蟲求偶的視頻,在視頻中,他埋了一個小“彩蛋”——螢火蟲求偶時傳遞愛意的光,模擬成一串摩斯密碼的配音,傳達的信息是“我愛你”。沒想到,這個細節很快就被一位觀眾發現,他在視頻下面評論稱自己曾是通訊兵。“我們每一個用心的小設計,觀眾都能很快看到,彈幕卡著點就飄過來了。這是最直接的反饋和鼓勵,讓我覺得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寧原感慨道。

寧原對自己作品的期待,便是能讓觀眾在共鳴中感受知識帶來的快樂。科普的話題來自于生活,解讀看似熟悉卻有盲區的問題,他的目標就是做出的視頻讓小朋友看得懂、大人覺得有意思。現在遇到有趣的科學問題,粉絲也會留言求助,許多選題都在“排隊等待制作”。

科普視頻激發孩子科學熱情

用不起眼的原材料做出令人著迷的模型,寧原把枯燥的書本知識“翻譯”成有趣的科普視頻,讓網友看后直呼“原來是這樣”,也激發了很多小觀眾對科學的喜愛。在小觀眾的眼中,寧原仿佛是一位“魔法師”,甚至有些孩子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他視頻的文案。

幾天前,寧原照常一早就來到工作室,沒想到在門口,他看到了一束用氣球扎成的花——這是一位小朋友送來的小禮物。“這朵花花是給你的,什么時候你才來呀?”家長把小朋友的話寫成留言,將紙條貼在了工作室的門外。

這樣的互動,在短視頻平臺上更是常見。家長們紛紛為他點贊,“要是我的童年有這個視頻就好了”“孩子們能刷的最好抖音視頻之一”;孩子們也不吝表達喜愛之情,“我把你的詞抄來,寫到作文本里了”。不過也有家長因此添了“煩惱”,“孩子看了老師的視頻非要買個模型”,并配上了他為孩子購買的昆蟲模型圖片。

怎樣能更好地為孩子們做科普?寧原有著一肚子的想法,用有趣的方式與孩子們一起成長,是他的初衷。

幾年前,他曾參與組織過一次比賽,從全國范圍內選拔尖子生參與知識問答競賽,但參賽學生的動手能力缺失讓他十分意外。“各項比賽成績都很優秀的學生,發給他們一把螺絲刀、一枚螺絲釘和一個小木塊,居然有的學生是把螺絲刀當作錘子,將螺絲釘砸進木塊里的。如果不是我在現場監考,絕對不敢相信這件事是真的。”寧原希望幫助現在的孩子,在他們認識世界、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段學會使用工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多一種看待事物的思維。

后續,寧原對自己有著長達十年的規劃,他希望能走出短視頻,到線下做更多的科普。在抖音平臺,寧原對粉絲做出了一個承諾:粉絲數過千萬就開展覽。現在,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他和妻子也開始著手籌備,期待今年能與觀眾在線下相見。

他還有一個格外浪漫的愿望,那便是在未來能擁有一個自己建造的游樂場。“到那時候,我就做個游樂場的看門大爺,就在門口坐著,負責給孩子和家長們拍照留念,記錄他們的笑容。”寧原希望孩子們能夠在玩耍中學到更多好玩的知識,對工具、對科學、對世界充滿熱愛和敬畏。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