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和2021年是基金發行大年,這兩年行情催生出了上百只爆款基金,它們現如今表現如何?截至2023.6.12,我們發現這兩年發行的爆款偏股基金中,有87%為虧損,有57%跑不贏滬深300,同時規模也大幅縮水。到底哪兒出現了問題?
其實,爆款并不是原罪,投資中若是規避以下幾個陷阱,投資的成功率也許會大大提升。
(資料圖片)
1.?爆款基金表現不佳,高位涌入要規避
基金發行高峰期通常也是大盤的階段性高點,特別是在2020和2021年,A股不斷攀至新高,爆款基金頻頻出現。我們以2020-2021年底之間、5日內發行募集完畢且募集金額在50億以上的偏股基金為例,隨著市場后續陷入漫長的調整,現如今這些爆款基金的表現甚至不如整體偏股基金(成立在2021年底前)的中位數,爆款基金為何不再閃亮?
背后原因往往是投資行業或策略的極致,前期已積累了相當多的漲幅,也吸引了大量的資金高位入場,過高收益的均值回歸和未來風格轉換的壓力不可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高位入場的基民就會損失慘重。
來源:Wind,截至2023.6.12。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公募基金,其中爆款基金為2020-2021年之間,5日內募集完畢且募集金額在50億以上的偏股基金。
2.?拋開運氣的濾鏡,時間是業績的試金石
基金的業績與市場的情況高度相關,成立時間短的基金很可能正好碰上牛市,或者跟對了風口,僅憑短期業績很難判斷基金的收益是源于運氣還是投資能力。如果純粹是運氣加持下的亮眼業績,基金后續大概率會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
歷史來看,一輪牛熊周期大概在5年左右,隨著時間的拉長,年化收益逐漸回歸,離散逐漸變小。相比于牛市的普漲,熊市更能考驗基金經理的真實投資能力,而經歷多輪牛熊周期的業績表現,無疑是更為扎實的。
來源:Wind,截至2023.6.12。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公募基金
從歷史數據中可以發現,3-5年偏股基金的年化超額收益平均值是7.69%,中位數是7.69%;5-10年偏股基金的年化超額收益是6.44%,中位數是6.30%;10年以上的偏股基金年化超額收益平均值是5.75%,中位數是5.80%。對于長期投資而言,投資者在選擇不同年限的基金時,可以參考基金是不是有達到或者有超過平均水平的能力。
來源:Wind,截至2023.6.12。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公募基金
3.?相比短期排名,排名的穩定性更有參考價值
如果考慮風格的相對表現,業績領先的基金,很可能是階段性的風格所致,也意味著很大的風險暴露。事實上,真正讓投資者賺錢的基金不一定是短期業績名列前茅的基金,很可能恰恰是短期排名不突出、“深藏不露”的長跑型基金。
一個好的長跑基金不一定在每種風格中都排在最前列,但能擁有更廣的投研能力圈,可以更好的適應不同市場風格,無論什么風格都能持續的排在中上的位置,穩定、持續的超越市場。這樣的基金雖然很難成為爆款,卻有扎實的投研能力,產品表現大概率與投資者預期相匹配,從而提升投資體驗,可以長期享受基金優秀的投資能力。
多年穩定在中上游的基金,長期表現怎么樣?選取成立在2018年前,2018-2022年連續5年都能排在前50%的偏股型公募基金,雖然單看每年的排名并不突出,但拉長時間來看,2018年以來,這些基金長期排名優異,94%的概率都能排名在前20%。
來源:Wind,區間:2017.12.29-2023.6.12。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的公募基金。
而統計近10年年化超過15%的長期業績優秀的基金來看,即使是非常優秀的基金,也很難做到每年穩定的處于前1/2的位置,更難做到穩定的處于前1/4的位置。所以選擇基金時,短期排名只是一個輔助參考,并不是評定是不是好基金的唯一指標。相比之下,長期排名更有參考意義。尤其是在當下風格輪動快速的波動市之下,短期不確定性較大,這種優秀的長跑基金配置價值尤為凸顯。
來源:Wind,成立滿10年的偏股基金,截至2023.6.12。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的公募基金。
4.?規模大不是原罪,實力與規模匹配是關鍵
近期爆款基金的表現式微,很多人歸因于規模大,好收益必然難做。但是規模大、收益變少并不是一個必然,真正的影響因素是規模和投研實力的匹配度。基金規模擴大,能力圈也必須要擴大,才能維持甚至超越之前的業績表現。而如今,投研能力圈的擴大不再只依靠一個人的能力,而更多的是應該依靠團隊的力量,依靠科學的投研組織。
根據?Harvey et al. (2021)的研究,?團隊管理的基金可以更好地應對規模報酬遞減的影響。相較于單一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團隊可以覆蓋更多行業和股票,構建出更多有效的策略,這些策略可能都有不小的容量,策略間相關性也較低,合理的搭配使團隊管理的基金有更大的策略容量。以美國市場為例,在過去的30年中,共同基金從單人管理向團隊管理轉變,早年大部分基金由單一基金經理管理,2000年后,團隊制基金經理占比逐漸增加成為主流,數量上從30%上升到了51.6%,管理規模占比也上升至56.7%。
美國共同基金管理模式變化(按數量統計)
我們認為,好基金的根基一定是投研能力圈的持續擴大,而背后長期的投研投入是必然。未來的業績很難預測,但是硬核的投研實力,才能令投資更安心。
星石基金供稿。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