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氣環(huán)境》刊發(fā)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月鵬團隊新成果。博士生曹靜基于北京郊區(qū)137個雨水樣品的測試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分析了水溶性有機碳(DOC)濕沉降的時間演變趨勢及其與有機碳(OC)排放的關系。
“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所引起的大氣成分變化,對評估全球大氣降水碳庫的大小及時空演變趨勢也至關重要。”潘月鵬告訴《中國科學報》。
2016-2020年,潘月鵬團隊在我國典型區(qū)域開展了大氣成分干濕沉降綜合觀測。
DOC的大氣沉降與河流入海OC通量相當,是全球碳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氣候模式中被普遍忽視。
據(jù)估算,全球降水碳庫約0.5 Gt,在數(shù)量上相當于“碳失匯”的三分之一。然而,以往的全球降水碳庫估算主要依據(jù)短期觀測實驗,且缺乏中國觀測數(shù)據(jù),估算結果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是亞洲較早開展大氣降水DOC沉降研究的單位。2007-2008年的觀測結果顯示,DOC是華北降水OC的主要成分(顆粒態(tài)OC占比21%),其沉降量處于全球測量范圍的中間位置。
過去十年,隨著我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OC排放量迅速下降,降水DOC沉降如何響應OC排放的變化尚不清楚。
潘月鵬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華北降水DOC濃度水平已低于十年前的觀測結果,但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值(p < 0.05)。2017-2020年觀測期間,大氣降水DOC濃度和沉降量均下降了近60%。
“這一下降趨勢與華北O(jiān)C排放量和北京大氣OC濃度的年際變化趨勢一致,反映了華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重要影響。”潘月鵬表示。(作者:崔雪芹)
標簽: 全球大氣降水碳庫 大氣成分變化 時空演變趨勢 全球碳循環(huán)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wǎng) - 科普類網(wǎng)站
聯(lián)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wǎng)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wǎng)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