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快資訊:有趣的太空睡眠

發布時間:2022-07-21 17:52:0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我昨晚夢見我成為了一名宇航員,去太空執行任務……”早飯時開開一臉興奮地說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哈哈,宇航員開開,你那四仰八叉的睡姿可要好好改改!”爸爸笑道。

“我知道,宇航員都睡在睡袋里。”開開拍拍胸脯,表示知道太空中如何睡覺。

“就像露天宿營一樣嗎?”心心好奇地問道。

“那可不一樣。人在太空中處于失重狀態,都是飄著的。因此睡覺時,鉆進睡袋,拉上拉鎖,用皮帶系住腰部。睡袋會通過繩索和搭勾與固體物相連,比如床鋪、墻壁等。”開開解釋道。

“難得能飄在空中,飄著睡不好玩嗎?”心心覺得能飄在空中睡覺很不錯。

“估計怕醒了以后不知道自己飄到哪里去了吧!”開開嘿嘿地笑道。

“哈哈,確實在失重的環境中,不管是綁在床上、靠在墻壁還是飄在空中都能睡覺。但大多數人習慣睡在某個支撐物上,對飄著睡覺不習慣。如果半睡半醒時發覺身下沒有支撐,很多人會有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而且失重環境中,重力被忽略不計,因此你在地球上感知的重量也一同消失了,你會覺得頭和身體像分家了一般,手臂也會自由漂浮。曾經有一名前蘇聯宇航員將手臂放在睡袋外,醒來時朦朧中發現兩只手向他迎面飄來,嚇出一身冷汗。”爸爸笑著解釋道。

“啊!看來不僅要鉆進睡袋,最好把自己手臂也放進睡袋中。”聽了爸爸的解釋,心心突然覺得飄著睡不太好了。

“其實在早期狹小的航天器座艙中睡覺時都需將雙手束在胸前,以防止無意中碰到開關。現在鉆進睡袋而不是到處漂浮著睡覺,也是防止在飛船有速度變化和振動沖擊時造成碰傷事故。”爸爸補充道。

“我看宇航員睡覺時還會帶眼罩,有的還帶帽子,這是為什么呀?”開開問道。

“觀察得挺仔細呀!”媽媽笑道,“這是因為在近地軌道飛行的載人航天器一般90分鐘左右繞地球飛一圈,也就是說一個晝夜的周期只有90分鐘,白天黑夜各45分鐘,24小時內有16個晝夜交替變化。”

“難怪,如果不帶眼罩就只能算小憩一下了。”開開點頭道。

“是的,為了保持在地球上形成的生活節奏,航天飛行中仍然以24小時為周期安排宇航員的作息時間。為了不被快速的晝夜變化打擾睡眠,睡覺時就會帶上眼罩,或通過燈光亮度的變化來模擬地面上的晝夜節奏。”媽媽繼續說道,“而各種儀器設備工作時產生的噪音也會影響睡眠,因此你需要一頂不錯的隔音帽。當然也可以將臥室隔開,用消音材料降低噪音的強度。畢竟充足的睡眠才能防止宇航員出現疲勞,使宇航任務順利完成。”

“那他們會做夢么?”心心問道。

“哦,這是個好問題。”爸爸笑道,“目前的研究表明,雖然太空睡眠和地球睡眠類似,但很少做夢。而做夢的宇航員夢到的東西和在地球上并無區別,比如他們會夢到和家人一起在森林中采蘑菇、夢到家鄉、夢到親朋好友等。

“嘿嘿,將來我也要到太空中做個太空夢!”開開哈哈大笑。

【知識卡】有趣的太空睡眠

睡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但太空睡眠卻顯然大不相同。失重狀態是造成太空睡眠與地面上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在失重的環境中,人漂浮于空中,由于重力被忽略不計,會覺得頭和身體像分家了一般,手臂也會自由漂浮。根據睡眠習慣及防止漂浮睡覺帶來的危險,宇航員的睡覺時會鉆進睡袋,用皮帶系住腰部。睡袋通過繩索和搭勾與固體物相連,比如床鋪、墻壁等。

此外近地軌道飛行的載人航天器一般90分鐘左右繞地球飛一圈,24小時內有16個晝夜交替變化。為保證正常睡眠,通常宇航員會帶上眼罩。同時為了防止儀器設備產生的噪音影響睡眠,還會戴上隔音帽。

宇航員在太空中很少做夢,太空夢與地球夢基本相同。

標簽: 近地軌道 晝夜交替 忽略不計 基本相同 知道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