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引發公眾對地球未來的討論。太陽風暴、隕石墜落、巨型海嘯……劇中有很多情節與災害知識密切相關。天體撞擊跟火山、地震、臺風一樣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人類的生存。“死亡與毀滅”是科幻主題之一,也是全人類關心的重大議題。那么,如何借助《流浪地球2》,讓青少年通過觀影接受一次災害教育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立足基礎,建構災害認知體系
基礎知識是樹立災害概念、形成災害認知科學體系的前提,更是青少年形成防災意識和素養的基石。以《流浪地球2》呈現的知識為基礎,引導青少年將科學思維向縱深發展,符合認知發展規律。
《流浪地球2》里提到“今月曾經照古人”。月球繞地球公轉與其繞自轉軸的自轉,兩者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其圍繞公轉的地球。在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下,地球的自轉軸也十分穩定,這是中學生的基礎知識。
如果電影中的“逐月計劃”得以實施,把月球推走的話,科學家估計地球自轉軸傾角將會有0度到85度的巨大變化。這會導致黃赤交角的巨大變化,引起地球上大氣環流、兩極冰蓋、海平面等自然環境的劇烈變化,進而影響生物及人類的生存。正是由于月球的存在,地球的自轉軸變化很小。太陽、地月系及地球自然環境長期保持穩定,是生物演化、人類出現的重要前提。
太陽風暴、海面上升……這些故事情節引導青少年查閱相關災害知識,將電影中的災害情節與已有相關知識進行鏈接。建構科學的災害認知體系,形成有意義的認知整體,有利于加深災害認知的深度,開闊學生的科學思維。
專題探究,培養防災減災能力
串聯災害知識,組織專題探究活動,助力學生防災減災能力的養成。在具體情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內化災害知識,外化應對災害的行為,有助于防災減災能力的培養。
比如圍繞外來物種入侵開展專題探究,學生必然會主動了解相關的生物知識,形成一定的沉淀,才能順利開展物種入侵專題探究活動。
當災難來臨,《流浪地球2》中以行星推動器提供地球運行動力,以地下城安置人類幸存者。災害一直是人類感到頭疼的“難解之題”,防災抗災、減災救災是人類為生存發展而斗爭的恒久課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進行災害教育,培養青少年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這是《流浪地球2》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虛擬現實,具身感知災害場景
據記載,1755年11月1日上午9時40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突發地震。一小時后,又一次地震。幸存者奔向海邊,卻被地震引發的巨浪卷走。兩波地震,造成25萬人口的里斯本有7萬人喪生。文字描述讓我們對里斯本地震印象深刻,卻不能具身感知災害場景。如果能在科學館的地震小屋模擬地震場景,或者利用VR等沉浸技術讓學生具身“感知”災害現場,比單純文本閱讀更能加深學生的災害認知。
《流浪地球2》的虛擬現實技術不僅為我們研究自然災害提供了借鑒,還呈現出人類在防災減災過程中的團結奉獻和責任感,對青少年是一次良好的災害教育機會。“危難當前,唯有責任”,主動參與防災減災行動中,是災害教育的重要內容。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