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月22日,地處大興安嶺北麓黑龍江省漠河氣溫攝氏零下53度,地面堆積厚厚冰雪。這些場景不禁讓人想到在血與火交織的戰爭中,寒冰在軍事作戰中起到過不可替代的“防御盾牌 ”作用。
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發動軍民冒嚴寒汲水灌城,用冰城抵御遼國的進攻。面對蕭太后親臨城下擂鼓督戰的遼軍,楊延昭抓住寒潮來臨機會,下令軍民在城墻上一次次澆水,又一次次結冰,第二天高大的城墻就成了一道道冰墻,表面光滑,堅固無比。遼軍雖勉強發起總攻,但箭頭射在冰墻上最多只留下一個個白坑,云梯則無法搭在光滑的冰墻上,士兵更無法攀爬。遼軍數日攻城不下,只好退兵而去。
冰的表面光滑度、堅硬度、承載力在一次次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起冰的光滑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以為這是因為冰的表面由水形成的薄薄的膜而導致的,而且這一層水膜是因為外來的壓力、摩擦等產生而成的。直到近段時間,科學家才發現冰面的水是自帶“潤滑劑”的。2019年,科學家發現冰面上的水膜根本就不是“簡單的水”,而是由與油一樣黏稠的水組成,即冰水和碎冰的混合物,比水的潤滑效果還要好。
水一般在0℃結冰,但在不同溫度下冰的硬度是不同的,數值越大硬度越大:0℃時,硬度為1—2;-15℃時為2—3,這時硬度和銅塊相當;-40℃時為4,與鋼鐵硬度相當;-50℃時為6,已超過鋼鐵的硬度;而在-70℃時可達到7,硬度超過花崗巖。由此看出,冰隨著溫度降低體積縮小,冰越結實,硬度也會增加。在超低溫的情況下,冰可能比鋼鐵、花崗巖還要硬,如果溫度再低,硬度基本上就不變化了。
因此,戰場上有時將冰用于防護,這樣可以減少子彈造成的人員傷亡。那么多厚的冰可以抵擋子彈射擊?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為這與子彈的特性和射擊的距離、角度,以及冰層的情況等多種因素有關。一般來說,一定厚度的冰層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就能夠抗擊槍彈甚至炮彈。如在-25℃時,冰就變得非常堅硬,因而在戰爭中常常被當作戰時“盔甲”。
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水中加上木屑或纖維再結冰,會極大增加冰的強度,防護效果就更好。二戰期間,盟軍將木纖維與水混和凍在一起,使木纖維形成防冰融化的隔離層。這種經過加固了的冰異常堅實,厚度僅2.5厘米的冰板可承受6個人的重量,10厘米厚的冰板則可抵擋手槍和步槍子彈,從而使盟軍在對德軍的戰斗中傷亡大為減少。
冰還具有較大的抗拉、抗壓強度和承載力。經科學試驗得知,冰的抗拉強度為每平方厘米12千克—15千克,抗壓強度為每平方厘米35千克—45千克。隨著氣溫越來越低,水中冰層就會加厚,冰層的承載力也越強。當水面冰層厚度達15厘米,人可在冰上行走;冰層達20厘米就可成為天然的溜冰場;冰層厚度超過20厘米時,重約0.25噸的雪地摩托車可在上面馳騁;冰面厚度增加到40厘米時,冰面可承載重約2噸的小轎車;冰層厚度50厘米以上,連坦克都可以安全駛過。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