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9年強調加大氣象為農服務投入力度,此次又特別提出“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這是40年后重啟農業氣候資源普查。
(資料圖)
2月13日發布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這距第二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已有40年。
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始終是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為何重啟這項工作?氣象部門將從哪些方面發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作出解讀。
適應氣候變化是農業生產的關鍵
“這項工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過兩次,第二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距今已有40年。”袁佳雙介紹說,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農業氣候資源發生顯著改變,尤其是1961年至2020年,我國氣候變化的“水熱雙增”態勢,導致我國活動積溫每10年增加62.9℃·日,作物生長季每10年延長1.8天,過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導現代農業生產。比如,東北地區玉米和黑龍江水稻可種植面積增加,南方雙季稻區可種植北界向北推移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麥種植北界北擴西移。
同時,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加劇。氣候變暖也導致我國作物發育期提前、生長周期變短,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病蟲害發生區域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展,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加大。
“我國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顯著地區之一,適應氣候變化是農業生產的關鍵。”袁佳雙表示,保護糧食安全不僅要關注耕地數量,還要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這與氣象條件密不可分。
當前,隨著氣候變暖,水汽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農業種植結構、農作物產量、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新變化。
“盡快啟動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有助于摸清我國農業氣候資源底數和變化規律,掌握耕地的氣候生產潛力變化。”袁佳雙表示,這不僅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還對各地農業生產發揮區域氣候優勢、減輕氣候災害損失,以及實施可持續農業戰略等具有重要意義。
合理布局,編制三級農業氣候區劃圖
開展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氣象部門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摸清我國農業氣候資源底數是關鍵。”袁佳雙介紹說,基于全國長序列的歷史氣候資料、近20年的自動站觀測資料、近40多年的衛星遙感監測資料等多源數據,結合地區農業生產實際,完成國、省、縣三級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工作。
在此基礎上,編制最近30年國、省、縣三級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圖,分析農業氣候區域界限的變化規律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全國及地區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還將分作物、分災種編制最近30年我國主要大宗作物、特色作物種植和品質氣候區劃圖,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和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風險區劃圖,以及畜牧業氣候區劃圖等。
袁佳雙介紹,還將建立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指標和方法等一系列技術標準,進一步規范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建設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數據集和圖集,開發中國農業氣候資源及區劃動態評估預估系統,并在全國逐步推廣應用。
此外,還計劃圍繞未來氣候變化,研究分析未來不同時期我國農業氣候資源、極端氣候事件和農業氣候區劃界限的變化趨勢,分析氣候變化對全國農業種植區域、種植制度、種植結構等可能影響并進行風險預估,為我國未來農業生產合理布局提供決策支持。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