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生發,需要更多的水分來維持代謝。尤其北方的春天風干物燥,溫度上升迅猛,早上起床時感到口干舌燥。有養生專家說:“早起一定要補水,寧可不吃,不可不喝!”也有人說,水性寒涼,早上陽氣生發,不要多喝水!那么,早上起來到底要不要喝水?怎樣補水才科學呢?
早起補水是明智之舉
(資料圖片)
在天氣干燥的情況下,早上起來先喝一杯水是明智的。因為,多數人習慣夜里不進食不飲水。經過一夜消耗,身體中的水分含量會下降,血液會濃縮,皮膚易發干。對中老年人而言,血液濃縮會導致腦卒中、心梗等疾病發生風險增加。對中青年人來說,身體缺水會致使咽喉、口腔、皮膚干燥。
適當喝水,既給咽喉口腔補充了水分,又有利于消化液分泌,同時降低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對腎及尿道結石患者、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來說,為減少發作風險,晚上入睡時就應喝水,以便夜里排尿,避免長時間尿液、血液濃縮,導致結石生成和痛風發作。早上起來接著喝水,就更加安全。此外,對腹瀉患者來說,水分和電解質嚴重不足,還會造成血壓過低、血液循環速度下降,早起補充液體非常重要。不過,提倡早起補水,主要是針對身體夜間水分蒸發而缺水的情況。如果環境濕潤,身體又不缺水,就不必拘泥于早起喝水了。
補水時注意“四點”
其實,早起補水,喝白開水、淡鹽水、蜂蜜水和飲料,以及喝豆漿、牛奶、米湯和雞蛋湯,乃至吃帶湯食物,都是不錯的方式。但是,補水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太甜。甜飲料不利于健康。少量蜂蜜水可以喝。不結晶蜂蜜中,所含葡萄糖和蔗糖比例較低,而果糖比例較大。果糖吸收速度較慢,卻具有很強的吸附水分子的能力,與白開水相比,它對咽喉和胃腸道黏膜的滋潤效果更好。
倘若早起口干舌燥、嗓子干痛,喝白開水不能解渴,可以試試蜂蜜水。然而,如果蜂蜜水濃度高,就會提升液體的滲透壓,不利于快速補水。果糖攝入過多,還會導致肥胖和脂肪肝,并促使尿酸水平升高,不建議喝大量蜂蜜水。可以選擇不易結晶的蜂蜜,一杯水加半勺蜜,調至甜味就可以了。注意,喝了它,這天就不要喝其他甜飲料了,并減少甜食,糖的日攝入總量才不會超標。
二是不要太咸。鹽是氯化鈉,能牢牢抓住大量水分子快速吸收進入血液。只需少量鹽,能嘗出若有若無的咸味,就能起到幫助水分停留于體內的作用。補鹽水也因人而異。鹽與糖不一樣。糖被人體吸收后氧化供能,只留下水分,不增加腎臟負擔。鹽則不能被人體氧化分解,多余的鹽只能從腎臟排除,會增加腎臟負擔。鹽進入血液后,會升高滲透壓,引起組織中的水分向血管轉移,所以過多的鹽會加劇組織缺水,同時血液容量上升,增高血壓。這對于高血壓、糖尿病、腎病患者極為不利。鑒于我國大多數人每天鹽攝入量已超過膳食建議量5克,不建議早起喝鹽水補充水分。特別是有高血壓和腎臟疾病的人,早上也不適合咸味湯食,改用牛奶、豆漿、無糖豆湯、稀粥等來補水,更有利于健康。
三是不要太油。對減肥、降脂者來說,從湯水中攝入太多脂肪,也會增加膳食熱量的隱患。比如,做湯面時加太多油,或喝沒去掉浮油的肉湯、雞湯等。喝牛奶時,也可以選擇低脂奶替代奶香濃郁的精品奶,因為后者的脂肪含量通常超過平均水平。還有咖啡加太多奶精和方糖,也會帶來過量脂肪和糖的攝入。
四是不要太燙太涼。傳統養生說,食物和飲水要“寒不冰齒,熱不灼唇”,是符合科學道理的。春天早晨涼,有人喜歡喝溫熱水,或吃熱乎的湯羹,以暖胃腸。但過熱過燙就不可取了。理論上計,60℃高溫就會導致蛋白質緩慢變性(燙熟了),因此,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也會被燙傷。世界衛生組織提示,超過65℃的高溫液體會燙傷口腔和食道,增加致癌風險。反之,冰鎮的水會刺激消化道血管收縮,也不利于消化功能,同時還會降低咽喉部的抵抗力,對體弱者不利。
總之,大部分人適合采納早起喝水的建議。到底要喝什么湯水,還是讓自己的身體來決定吧。在“低糖、少鹽、不過油、不過燙過冰”的前提下,喝下后感覺舒服,就是最好的。
(作者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注冊營養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健康系教授)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