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陳 嬌 王 玲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舉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專用祭壇,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壇廟建筑,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天壇原有五組建筑群,分別為主軸線南側的圜丘壇、北側的祈谷壇、內壇西側的齋宮和外壇的神樂署,以及未恢復的犧牲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齋宮是天壇五組建筑群之一,是皇帝在祭祀之前舉行齋戒典禮的場所,因占地面積大、戒備森嚴、規制齊全,被稱為“小皇宮”。在齋區內外宮墻間的東北角,坐落著一座鐘樓,鐘樓坐北朝南,設有四面臺階,一層四面還各設拱券門一座,上覆綠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式建筑。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樓一般都是成對兒出現的,沿用先擊鼓后撞鐘,即每日報時始于“暮鼓”,止于“晨鐘”的報時方式,但在天壇齋宮鐘樓對面卻沒設鼓樓,這是為什么呢?齋宮鐘樓內存放有兩口大鐘,為什么要放置在同一座鐘樓,又有何特殊作用呢?
天壇齋宮
天壇齋宮永樂鐘
大鐘按功能作用大致可分為更鐘、朝鐘、佛鐘、壇廟鐘等這四類,更鐘為報時所用;朝鐘是用作顯示宮廷威嚴或提示眾臣上朝用的大鐘;佛鐘是用于佛教或道教寺院中報時、集眾而敲擊的法器;壇廟鐘則服務于祭祀儀式,屬祭祀禮器之一。
齋宮鐘樓內二層存放了一口永樂年間的“太和鐘”,一層則是清代的“乾隆鐘”。永樂十八年(1420年),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后,一切制度沿用洪武南京之制,修建了天壇的前身“天地壇”,同時在齋宮建鐘樓并鑄太和鐘,每當皇帝進出齋宮之時,由鑾儀衛鳴鐘迎送。“太和鐘”的“太和”二字取自《周易》:“乾道變化,以正性命保和、太和。”即寓天道陰陽諧和,共生共利共益之意。此鐘通高2.8米,直徑1.55米,鐘體為素面,上部兩回紋間有刻款“大明永樂年月吉日制”,鐘鈕為海水流云紋。鐘體致密堅固,聲音圓潤洪亮,尾音可長達2分鐘,每當大鐘敲響時,整個天壇上空鐘聲回蕩,延綿不絕。清初棄齋宮太和鐘不用,直到清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下旨修繕天壇齋宮,重建鐘樓并且再一次懸掛永樂年間的太和鐘,用于接駕時鳴奏。
永樂鐘
天壇齋宮乾隆鐘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于祈谷壇門南約500米的西墻上增辟一門,名“圜丘壇壇門”,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門內偏南,建圜丘鐘樓,懸銅鑄乾隆大鐘一口,用于皇帝進出禮儀迎送之用。后來鐘樓被毀,萬幸乾隆鐘保存下來并存放于齋宮鐘樓一層。“乾隆鐘”高2.08米,直徑1.57米,上有“大清乾隆年造”,鐘鈕為雙頭龍造型,十分罕見。皇帝自紫禁城起駕,大駕鹵薄到達天橋時開始鳴鐘,皇帝進“圜丘壇門”鐘聲止。
天壇齋宮里的這兩口鐘規格相近,功能相同,但鑄造時間相隔兩個朝代300年之久,鑄造風格也不大相同。雖同為素面大鐘,但從鐘鈕的紋飾就能很快地區分,永樂鐘鐘鈕為海水流云紋,而乾隆鐘鐘鈕為雙頭龍造型。
乾隆鐘
因為齋宮鐘樓的大鐘不是用于報時的,而是祭祀禮器,也就解釋了天壇齋宮里為什么只有鐘樓而沒有鼓樓的疑問。天壇齋宮鐘樓里的永樂大鐘和乾隆鐘迎送著一代代虔誠的皇帝進出天壇,每當鐘聲響起也有警鐘長鳴之意,提示齋戒時期不能松懈,告誡皇帝要時刻保持警惕,以示對上天的崇敬,在祭祀禮儀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作者系北京天壇宣教中心高級工程師;第二作者系北京天壇宣教中心研究館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