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食在民間
青團,江南有名的傳統特色小吃,又稱“清明粿”。《吳門竹枝詞》云:“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說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并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逐漸,青團也被人們用來當作春游小吃。
據清代食譜《隨園食單》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青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不取綠字而取青,好像見字即聞艾草香。一口青團,面皮香彈軟糯不沾牙,豆沙餡甜香細膩,又恰到好處,卻不喧賓奪主,去刻意掩蓋漿麥草的香氣。再看顏色,外如翡翠,內若深色的瑪瑙,一綠一紅相映襯,恰如春天的花紅柳綠。作為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青團在南方就有好幾個“變種”,如川渝的“葉兒粑”、廣東的“樸籽粿”、江西的“艾米果”。
就說江西特色小吃艾米果吧。每年春天,客家人興用艾米果來敬謝觀音菩薩和招待客人。做艾米果得用糯米,浸了,磨成漿,再用布袋子吊起濾去水分,這樣磨的糯米粉就細白。再將采摘到的嫩艾葉洗凈,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除苦味后,按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用臼碾的糯米粉揉搓。揉得艾葉與糯米粉完全融合了,就拿去蒸,然后用手揉壓摁捏,做成一個個圓型餅皮。與傳統的青團甜餡不同,艾米果大部分是咸餡,也有的沒有內餡,使品嘗者更加注重艾草芬芳。有的則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為內餡,意為甜蜜。咸餡由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制作而成,配合餅皮做成艾米包,放鍋里蒸熟后,味道甚佳。吃起來,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口感滑嫩而不膩,軟中兼韌,是贛南人很喜歡的一種吃法。當然,也可以用油炸。
傳說艾米果的叫法來自晚清時期,有個姓艾的女人,人稱艾嫂,在修水縣城清云門外搭了個小茶棚。為招徠顧客,就試用這種艾葉和糯米粉做成包有糖餡、形同餃子的點心應市,哪知竟清香可口,色似翡翠,一時門庭若市,供不應求。一日,一儒者慕名而來,品嘗后稱贊不已,遂問此品何名?艾嫂笑對來者,無言可答。儒者見艾嫂熱情和藹又胖乎乎矮墩墩的,便風趣地說:“我替你取個名吧。”艾嫂點頭應允,儒者戲說:“這玩意既是艾葉和米粉做的,又形似你艾嫂,就叫它艾米果吧!”茶客聽后一致拍手叫好。從此,“艾米果”這道點心就傳遍全縣,成為春季應時佳點。
無論叫它青團,還是叫它艾米果,此品表皮光滑,色澤翠綠,清香撲鼻,甘中帶苦,質柔有韌性,食而不膩。它不僅風味獨特,而且能溫肺暖脾,散寒除濕,有防病保健之功效。其主要原料是艾草和糯米粉,糯米中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維生素B和淀粉,適量食用具有一定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固表止汗、止瀉、解毒和療瘡等功效,屬于溫補;艾草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蛋白質、核黃素和煙酸等營養成分,適量食用具有一定平喘、利膽、消火、抗菌、驅寒、除濕等功效。
切記,因為糯米中含有大量的支鏈淀粉,支鏈淀粉難溶于水,不易消化,吃多了會積食、消化不良,造成腸胃不適,嚴重者甚至會上吐下瀉。所以,青團好吃,也要適可而止。
(第一作者系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第二作者系山西醫科大學教授)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