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wǎng)

熱訊:“勞”“動”節(jié),致敬每一位奮斗的你

發(fā)布時間:2023-04-29 07:40:4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jié)。1886年5月1日,美國35萬工人舉行總罷工,抗議資本家以極低工資強迫工人每天勞動14至16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恩格斯在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那么,“勞”和“動”兩個字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相關(guān)資料圖)

先看看“勞”。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為上下結(jié)構(gòu),上部是兩個“火”,下部是“衣”,“衣”里面的小點代表縫綴的痕跡,合起來會意為在燈火下辛勞地縫合衣服。金文中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基本沿襲了甲骨文的字形,上面是兩個“火”并加上了短筆,下面是一個“衣”;另一種是上面兩個“火”,下面一個“心”。在燈火下勤勞地縫合衣服,會感到辛勞。到了戰(zhàn)國文字,“衣”改為了“冖”,下面是“力”,表示在屋里的燈下勞作的意思。篆文繼承了戰(zhàn)國文字的寫法;隸書、楷書基本上都繼承了小篆的寫法;進一步簡化后,才成了“勞”的寫法。

“勞”本來的意義是“辛勞,勞苦”。《詩經(jīng)·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意思是可憐我的爸媽,養(yǎng)我長大很辛勞。《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意思是憂慮勞苦才可以振興國家,貪圖安逸必定禍害終身。

長時間的辛勞便會感到疲勞,因此由“辛勞,勞苦”引申出“疲勞”的意思。《殽之戰(zhàn)》:“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意思是秦國的軍隊疲勞且精力已盡,遠方的國主已經(jīng)做好了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

辛苦地勞動就是“操勞”,因此由“辛勞,勞苦”還可以引申出“操勞”的意思。《孔雀東南飛》:“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意思是今天我就回娘家去了,掛念婆婆獨自辛苦操勞家務(wù)。

長久的辛勞就會有很多的收獲,因此又可以引申出“功勞”的意思。《廉頗藺相如列傳》:“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之上。”意思是藺相如只不過就靠一張嘴說說,他的官位反而在我之上。

“勞”還有“憂愁”的意思。曹丕《與吳質(zhì)書》:“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jié)”,意為即使有書信來往,也不足以解除我郁結(jié)在心頭的憂愁之感。

再看看“動”。金文的字形中既沒有“重”又沒有“力”,而是用“童”表示讀音。《說文解字》中有兩種寫法:古文是由表示“行走”意義的“辵”和表示讀音的“童”組成,“童”和“重”在當時的讀音是相通的。篆文是由表示意義的“力”和表示讀音的“重”組成的;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基本上都繼承了小篆的寫法;進一步簡化后,用筆畫更少的“云”取代了“重”,于是就成了現(xiàn)在“動”的寫法。

“動”本來指包括搖動、勞動等在內(nèi)的各種外在活動。《詩經(jīng)·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意思是到了5月,蚱蜢通過搖動腿部來發(fā)出叫聲。《孟子·滕文公上》:“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意思是使百姓整年辛苦勞動,卻連父母都不能養(yǎng)活,還要借債來交足賦稅。

“動”還可以用來指包括激勵、感動和驚動等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意思是我正心中受到驚動,想要回去。

“動”還可以用來指動物,因為動物往往是可以運動的。《文心雕龍·原道》“傍及萬品,動植皆文。”意思是人以外的眾多事物,無論是動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

(作者系廣西語言學會理事、文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

標簽:

上一篇:“陰差陽錯”中發(fā)現(xiàn)科學真相-環(huán)球看熱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