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葦鶯喂養大杜鵑幼鳥(圖片由北京市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提供)
作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神秘的濕地中會發生哪些有趣故事?擁有美麗“大長腿”的池鷺為何喜歡在刺槐上筑巢?愛唱歌的布谷鳥竟是個“鳩占鵲巢”的“強盜”?灰頭鹀如何收獲屬于自己的ID?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活動,邀請北京市順義區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生態環境科負責人張勇,以《邂逅濕地的生命之美》為題,帶領大家從具體的案例中了解生物多樣性,在新奇有趣的故事中探尋生物多樣性的無窮魅力。
(資料圖片)
良好生態環境吸引池鷺定居
2019年4月,漢石橋濕地鷺類聚集繁殖區初步形成,區內島嶼因而得名鷺島。2020—2021年間,漢石橋濕地開展了鷺類繁殖情況、繁殖區筑巢鳥及巢址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筑巢鳥為池鷺,筑巢樹85%以上為刺槐。相信不少人會有疑問:為什么池鷺更喜歡選擇在刺槐上筑巢呢?
面對這一疑問,張勇解釋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池鷺筑巢用的小木棍很細,搭建時較為松散,不容易固定,而刺槐的枝條上正好密布著很多尖刺,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二是刺槐的葉子是奇數羽狀復葉,遮光性很好,能夠助力池鷺隱蔽。
事實上,除刺槐外,吸引池鷺在此定居的還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鷺島“宛在水中央”,離周邊堤岸距離都在80米以上,受到的人為干擾少。其二,鷺島的東北側有一排柳樹,像窗簾一樣能夠遮光,從而為鳥巢提供更好的遮擋。
不難發現,水域、島嶼、道路、樹木等,共同影響著池鷺的選擇。若將池鷺繁殖區看作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其中的地形、地貌、植被共同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池鷺營造了理想的繁殖場所。由此可見,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至關重要。
“自私”大杜鵑的巢寄生行為
每年5月,勤勞的“蘆葦守護者”大葦鶯會進入一年一度的繁殖期,它們會在蘆葦中做窩,并大量捕食蘆葦叢中的害蟲。然而,不速之客正悄然逼近。懶惰的大杜鵑(就是我們常說的布谷鳥)不想筑巢,便四處尋找大葦鶯已建好的巢,并將蛋下在其中。
在這一過程中,它們甚至還會使用“調虎離山”之計,由大杜鵑的雄鳥引大葦鶯打架,并將其引至遠離巢穴之處,雌鳥趁機下蛋。由于大杜鵑會用擬態來模仿大葦鶯的蛋,可通過改變自身產蛋顏色來“以假亂真”,無法分辨的大葦鶯常常只能“被迫”成為大杜鵑孩子的養父母。大杜鵑的這種行為被稱為“巢寄生”。
驚人的是,東方大葦鶯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大杜鵑會通過擬態來模仿多種鳥類的蛋,以實現讓更多鳥類幫它們育兒的目的。但從生物多樣性的整體角度來看,如果沒有以東方大葦鶯為代表的寄主們,大杜鵑的繁衍將是一個難題。
張勇表示,大杜鵑的這種巢寄生行為是與寄主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也反映出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內涵:物種之間既有相互競爭,又有相互依存。正是這種關系,體現出了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必要性。
借助環志工作了解鳥類生活
鳥類環志是一種根據標記個體,研究鳥類生活史、種群動態,特別是鳥類運動的研究方法。“所謂環志,就是用帶有唯一數字編號的環去標記它,作用類似人類的身份證。如果一只鳥在北方被環志后,在南方某地再次遇到它,通過將編號上報到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就能了解它的遷徙路線。”張勇解釋道。
2017年,漢石橋濕地開始組織開展環志工作,截至2022年底,共環志鳥類97種、9942只次。多年的環志工作,讓漢石橋濕地新記錄鳥類不斷增加,5年間,共增加了36種。
在環志工作期間,恰好遇上了一只灰頭鹀指名亞種。張勇說:“除指名亞種外,灰頭鹀還有西北亞種和日本亞種。指名亞種主要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一帶,以及俄羅斯與黑龍江的邊界處繁殖,西北亞種主要在內蒙古的西北部、甘肅,以及蒙古繁殖,而日本亞種則主要在日本島繁殖。”可見,灰頭鹀亞種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離造成的,是其對不同生態環境適應的結果。
張勇介紹:“灰頭鹀的三個亞種我們在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都曾環志過,它們遷徙時都會從北京經過,證明北京是灰頭鹀的遷徙通道。從灰頭鹀的環志情況來看,北京在這一物種上具有較好的遺傳多樣性。”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