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普時報記者 羅朝淑
有的人看上去只有四五十歲,但實際年齡竟然超過70歲了;有的人看起來七八十歲,但實際年齡卻只有六十歲左右。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一個人的衰老程度究竟該如何衡量?近年來,科學家試圖用生物學年齡而不是簡單的日歷年齡來衡量人的衰老程度。
傳統研究認為,生物學年齡會隨實際年齡增長而單向穩定增加。但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的一項研究挑戰了這一觀點,提出生物學年齡是可逆的。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可以逆轉衰老?
研究人員采用成對的3月齡和20月齡小鼠構建了異體共生模型,通過手術連接兩者的循環系統,用于研究年輕、年老血液對相互機體的作用。與以往研究一致的是,模型中的年輕小鼠的生物學年齡在表觀遺傳學、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水平上均增加。但該研究首次發現,將兩者分離后,年輕小鼠的生物學年齡能夠恢復至原來的水平。據此,研究人員選用根據DNA甲基化水平計算的表觀遺傳時鐘,驗證人和小鼠經歷各類應激事件后生物學年齡是否會發生可逆變化。結果表明,緊急創傷及手術、懷孕、感染新冠病毒均可引起人和小鼠的生物學年齡短期增加,并在恢復過程中逐漸回落。該研究成果意味著存在生物年齡逆轉的內在機制。
生物學年齡是根據機體生理狀態、代謝水平或甲基化位點等各類生物標志物計算的反映實際衰老程度和健康狀態的指標。“生物學年齡并不等同于日歷年齡,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生物學年齡存在逆轉的可能性。”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和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蔡時青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影響人體衰老的因素很多,飲食限制和體育鍛煉是經科學證明的、能夠延緩衰老的生活方式。有研究表明,飲食限制的猴子比正常飲食的猴子相比,生物學年齡可以年輕7歲;而體育鍛煉則能逆轉年老大腦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大腦的表觀遺傳時鐘。
“血液中的各種理化因素,比如免疫相關的白細胞和細胞因子,可以調節機體的免疫反應和新陳代謝,改變衰老的速度。這種影響是即時起效的,一旦不再輸入異體血液,作用就逐漸減弱消失了。”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神經科學博士王欣告訴科普時報記者,要把這樣的實驗用于人體抗衰老研究不太現實,因為存在血型匹配和醫學倫理等諸多問題。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于軍表示:“這個老鼠實驗從理論上來講,跟人體實驗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生理模式不完全一樣。”于軍介紹,做衰老研究有幾個典型的模式生物,比如線蟲、果蠅、老鼠,也有一些研究人員選擇壽命有差異的同譜系魚類作為模式生物。“因為這些動物自身壽命的長短相對已知,果蠅和線蟲的基因也非常清楚,所以用它們來做實驗,就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觀察一些參數的變化。”
但他認為,動物實驗只是科學實驗的一個過程,離實際應用還有較遠的距離。而且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壽命的本質就生物學概念而言具有可塑性,是細胞與器官壽命同步化的結果,不同的物種是不一樣的。
“對衰老而言,如果我們把基因和細胞當作一個常量,環境則是一個變量,我們需要建設更好的生活環境。”于軍認為,在老齡化日益嚴峻的今天,科學家應更關注常見老年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王欣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良好的生活方式減少疾病,自然衰老,就實現了較高的生命質量。對抗衰老、永葆青春,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還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而已。”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