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從興趣班到研學營:孩子的假期該如何度過?

發布時間:2023-07-07 12:46:5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朱璽


(資料圖片)

暑假已至,同天氣一樣火熱的是國內的研學市場。有媒體報道,一些機構甚至提前數月開放報名,短時間內名額就被搶光。近年來,“研學”作為一種新的校外非學科教育形式,逐漸受到家長的認可和追捧。市面上的研學營種類繁多、各有特色,當然也存在質量良莠不齊的情況。有的機構打著“研學”“游學”的旗號,收著高昂的費用,卻辦成了走馬觀花的“旅行團”,孩子收獲甚少,甚至還會危害到人身安全。

面對這眼花繚亂的研學市場,我們更應該找尋讓孩子研學的初衷。好的研學是什么樣子?家長應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研學營?對此,記者走訪多家機構,進行深入調研。

校外教育理念源于蘇聯

“研學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是孩子深入了解社會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錢志亮指出,研學的作用就是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跟實踐具體結合。這是校外教育的一種形式。

實際上,發展學生校外教育的理念在中國由來已久。在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里,少年宮絕對是不可忽略的存在。鮮為人知的是,少年宮作為一種校外教育來自蘇聯。據《國家人文歷史》雜志介紹,少年宮是蘇聯為培養、發現天才兒童,幫助學校開展校外活動的場所,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初。其中位于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的日丹諾夫少年宮最為著名,它設有專門的“技術部”,包含三十多個實驗室,曾有千余名專家、教授和大學生為少年宮提供支持。蘇聯所有的航天人才幾乎都有在少年宮活動的經歷,這種教育模式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多次派代表團前往蘇聯學習兒童教育經驗。1953年,宋慶齡在上海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所建制的少年宮。隨后,北京、上海陸續成立少年宮,開設藝術、科技和體育等方面的興趣小組,進行免費教育。然而,進入少年宮學習并非易事,需要具備一定的天賦,因此各興趣小組會組織招生考試。雖然后來從少年宮陸續走出了著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但這種培訓在某種程度上屬于精英教育,并非人人都能享有。

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市場經濟體制取代,校外教育行業也逐漸走入市場。少年宮逐漸淡出人們視野,隨之興起的是琳瑯滿目的才藝班、技能班。錄取條件也從天賦變成了學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外交流日益密切,人們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進步。國外的“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理念被引入國內,如今的家長不再僅注重培養孩子某項技能,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參與實踐,發展研究性思維。研學營成為這個時代的家長和孩子們的新寵。

研學不應只是一門生意

孩子在暑假做什么?記者采訪了多位家長,他們均表示暑假會給孩子報名興趣班或研學營。王女士是一位六歲孩子的媽媽,她向記者表示給孩子報班是為了給孩子在假期找點事情做。“孩子暑假不能老在家里待著,我會征求孩子意見,選擇他感興趣的班。”王女士表示,交通是否便利、師資是否可靠、時間段是否合適都是她報班時考慮的條件。夏先生給他四歲的女兒新寶報名了暑期游泳班、英語班和跳舞班,三個班都是每周兩次課。“我想著先讓她對英語有一個感覺,就報了外教班。報游泳班是為了增強她的身體素質。舞蹈是孩子的興趣,她的同學也報了名。我們事先都征求了她的意見。”夏先生說。記者也詢問了女兒是否喜歡這些課程。“喜歡!”新寶開心地說。

研學業內人士吳女士告訴記者,每到假期,研學等校外教育的需求很高。“有些家長覺得與其讓孩子在家玩手機,不如讓他出去見見世面。或者像體能特別強的孩子,如果不釋放下活力,他在家就會不安分。也有家長想在假期報班或營以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暑假沒時間看孩子,需要找機構托管。” 吳女士說。

面對家長的多樣需求,市場上的興趣班、研學營、游學項目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甚至出現亂象。近年來,媒體曝光了很多研學營黑幕。有的項目打著“研學” “游學”的旗號,實際上辦著高價旅行團的事情,“游而不學”的現象時常發生。有的出國游學團竟將孩子扔在海外,置孩子安全于不顧。此外還有食品衛生、野外意外、費用詐騙等隱患。

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訓治理工作,要求全面開展培訓機構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防范管控,常態化開展培訓機構“爆雷”“冒煙”監測。各地要積極宣傳科學教育理念,引導家長理性看待、慎重選擇校外培訓,提醒家長防范預付費相關消費風險,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學習生活,營造假期良好氛圍。

那么,好的研學營是什么樣的呢?錢志亮認為好的研學應該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組織性與目的性。好的研學必須是有自己的培養目標,通過目標再去尋找恰當的場地、科學地設置課程,再用合理的形式向學生提供研究性學習;第二是實踐性和體驗性。孩子必須要動手,在做中學,去親身體驗這個過程;第三是互動性和參與式。在研學過程當中,學員跟學員之間、指導老師跟學員之間必須要有互動,有互動就有參與,孩子就會有興趣。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總監祝薇也表示,好的研學營應該是有靈魂的,具體表現在有趣味、有挑戰、有內涵和有意義。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得到老師的專業指導,通過設計的各類活動有體驗、有激勵、有榜樣,并能與同伴分享。“當然,所有的活動必須要安全。安全是基礎,但絕對不是目標。” 祝薇說。

錢志亮強調,不要讓研學變成獲取商業暴利的手段,一定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責任感。

家長要理性對待研學營

祝薇認為,研學營、夏令營是孩子學會獨立生活的預備課。她建議家長在孩子小學或中學階段都能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去獨立感受世界。“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我們要學會和孩子分離。”她還指出,孩子擺脫了家長的刻板印象,到了新集體后,常能激發出新潛能或新狀態,所以很多時候家長都發現,孩子回來后像是變了個人。實際上孩子們的潛能是無限的。

錢志亮建議家長在選擇研學項目時不要盲目跟風。第一要考慮孩子是否學有余力,要以孩子能夠按時完成暑假作業為前提。第二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跟孩子有足夠的溝通協商,不要強迫孩子參加。第三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量力而行。

“古人有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的孩子通過研學能夠有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方式,既學習了又放松了,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種踐行素質教育的方式。”錢志亮說。

標簽:

上一篇:摸清公園家底!北京啟動“百園百師”工作營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