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三北”工程累計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

發布時間:2023-08-01 09:01:37 來源:中國科普網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三北’工程是我國啟動實施的第一個大型生態建設工程,至今已經實施了45年。經過幾代人近半個世紀的接續奮斗,已順利完成了前五期的建設任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在祖國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萬里‘綠色長城’。”7月3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北局副局長岳太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

岳太青介紹說,“三北”工程通過實施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按山系、分流域規模推進、綜合治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億畝,工程區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覆蓋度達59%以上,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

同時,還堅持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帶片網結合,人工干預和封禁保護結合,在華北、東北等糧食主產區營造農田防護林網(帶),有效庇護農田4.5億畝,為促進糧食穩產高產和畜牧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

“尤其是綠色惠民富民成效尤為卓著。”岳太青稱,已在黃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產業基地,工程區經濟林干鮮果品年產量從不足200萬噸提高到4800萬噸,1500多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穩定脫貧,重點地區涉林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50%以上。部分沙區轉變發展思路,變沙為寶,大力發展中藥材、優質牧草等沙產業,走出了一條治沙又致富的雙贏路。

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但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防沙治沙工作形勢依然嚴峻。

“從總體上看,‘三北’工程區生態依然脆弱,林草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系統性保護修復不足,成果鞏固難等問題尤其突出。”岳太青告訴記者,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6個強風蝕區、34個風沙口、3條主要沙塵暴路徑區和84%的沙化土地、73%的水土流失面積集中分布在“三北”工程區。加之,森林質量不高,老化退化林占比高,防護效益低下;造林密度偏大,樹種結構單一,混交林占比低,科學綠化亟待加強;工程建設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投資標準不能滿足造林實際需求等等。推進“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亟需加強政策協調,健全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撐體系,切實解決用錢、用水、用地等問題。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岳太青表示,將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根本目標,堅持系統治理和科學治沙,全力打好三大標志性戰役,持續鞏固工程建設成果,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岳太青透露,近期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基本完成了“三北”工程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目前正在征求有關部門和省份的意見。同時,抓緊編制“三北”工程六期規劃,正在對接各省區,調度規劃任務、重點項目,同步編制三大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確保六期規劃任務可落地實施、可考核評價。

標簽:

上一篇:泥炭蘚:濕地植物中的“海綿寶寶”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