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大量水果集中上市的季節,也是大中小學生放假休閑的季節。最近,在年輕人中興起了一項新的游戲,就是給芒果核梳毛,還有人在社交平臺分享各種芒果核日記。這是不務正業、精神空虛,還是一種合理的心理需要和創造性游戲?
成長的心理需要
(資料圖片)
所謂給芒果核梳毛,就是把啃過的芒果核清洗干凈、曬干,用牙刷把毛梳理順,看起來就好像一個毛茸茸的小動物。或者還可以進一步染上不同的顏色、加上不同的裝飾。
給芒果核梳毛,其實是一種飼養寵物的替代,和人類喜歡毛茸茸的其他有生命或者無生命的物品一樣,具有一種心理慰藉的作用。研究表明,當人觸摸到毛茸茸的物體,無論是貓狗或者是棉制品、皮草等,都能夠激活大腦的獎賞中心,讓人產生愉悅感。進一步追溯原因,這可能跟人類幼年在母親柔軟、溫暖的懷抱里成長,或者原始人使用皮草來保暖有關系。
我們人類對玩偶的喜愛是非常自然的。絕大部分現代人都至少有過柔軟的玩偶,也許是一個陪伴睡眠的玩具熊,也許是一個戲水的橡皮小鴨子。甚至沒有形象的毛毯、枕頭、衣服,都可能會替代父母來滿足孩子的心理依賴和安全需要。
當今社會,學業壓力和競爭壓力巨大,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又不是那么親密,受到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對學生來講,無法養一個有生命的寵物來滿足親密關系的需要,帶有擬人化的玩偶就起到了替代作用。在很多新興互聯網公司,都會允許員工帶自己的玩具去辦公室,所以,看起來玩偶越多、越放松的辦公場所,其實可能是工作壓力越大的地方。一個學生,把芒果核或者紙狗當成陪伴者,看起來很離譜,其實是在撫慰另一個自己,滿足被照顧的需要。
社交需要和創造性需要
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會有一些新奇的玩法,并樂于跟周圍的人分享。在沒有網絡之前,沒有芒果吃的年代,小學生編手串、自制毽子、縫沙包、用糖紙疊成千紙鶴或者小星星,不也很常見嗎?社交媒體出現之后,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創造性的游戲,得到他人的關注、與他人交流,可以快速達成一種社交滿足。
這也是一種廢物利用的創造性游戲,比如有人把芒果核加上一些點綴、粘上一個夾子就變成發卡,有人染上顏色、加上一些鐵絲做成火烈鳥擺件。這和學校藝術課教孩子們把包裝盒做成筆筒、把易拉罐做成花籃,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呢?
尤其是在科學家看來,一個孩子和一個科學家可以分享同樣的驚喜。斯坦福大學的數學家時枝正就收集了一百多個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既是玩具也是教具。他認為,相對市場上已經設計好的精密的電子玩具,孩子更喜歡玩包裝盒。因為這突破了他人設計的游戲規則,能夠加入自主性、想象力和創造性。
父母應嘗試理解
當家長注意到孩子在玩一些可能超出大人經驗的游戲時,首先不要輕易去否定,認為孩子不務正業、浪費時間、精神不正常,而是要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包容、用理解的眼光去觀察,了解年輕人在做什么,甚至也可以嘗試著陪伴孩子玩一玩。對低幼的孩子,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引導孩子收拾干凈,培養自主能力和規則意識;對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只要耐心關注就可以了,當他們遇到困難主動求助的時候,也要給予幫助。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說,也不必大驚小怪。
孩子包括大人,都是天生喜歡玩耍的。只是大人通常會認為在規定任務之外的游戲都是消遣和娛樂,可在孩子那里,“玩”不只是“玩”,而是“工作”,代表著情感的需要、探索的快樂、堅持的勇氣和創造性的發現,都值得關注。孩子在和玩具的游戲中,能體驗到不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曾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能夠全情投入、忘我玩耍,那么,他長大之后,也有能力用同樣的專注來面對所有交給他的任務。”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