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史 詩
(相關資料圖)
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神奇的非洲展廳,剛剛發生了一宗“失竊案”。天蒙蒙亮的時候,調皮的狒狒在偷了一枚新鮮的鴕鳥蛋后迅速跑開,恰好被清晨覓食的黑背胡狼看見……
“這個展廳以一批非洲珍貴動物標本為基礎,栩栩如生地再現非洲大陸野生動物生存環境。”8月1日晚,國家自然博物館一年一度的“博物館之夜”如約而至,“標本零距離”板塊的專家正給大家揭秘策展背后的故事。
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每個開館日的18時至21時,你有機會參與自然科學權威專家和科普教師開講的“鍾健講堂”和“博物夜談”,也可以走進科普劇場,看看一只“猩猩”如何擺脫牢籠束縛;亦或夜宿博物館,與恐龍相伴度過驚險一夜……
手持“護照”,開啟發現之旅
“今年,為了能讓更多觀眾走進國家自然博物館,原本一周的‘博物館之夜’延長到一個月。”國家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副主任金淼介紹說,落實科學教育加法,博物館應該行動起來,堅持用標本來“說話”,用嚴謹的科學做科普,希望更多青少年在博物館度過一個精彩的暑假。
夜場參觀前,在入口處領取一份“博物護照”,接下來的發現之旅中,你可以根據上面的信息在展廳中尋找對應展品并蓋章打卡,也可以掃描手冊上的二維碼,觀看介紹展品的視頻片來了解更多相關知識。
一進門,正對面就是古爬行動物廳,你一定會被中央展示的巨型恐龍骨架群所吸引。這里有中國人發現的第一只恐龍——許氏祿豐龍,它是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大西南抗戰的烽火中發現的,楊鍾健還在20世紀60年代擔任過這座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展廳里還有體長達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兇猛霸氣的永川龍、小巧玲瓏的馳龍、縱橫海洋的魚龍……億萬年前的恐龍世界就在你眼前啦!
瞧!那個重達1噸的大腦袋,依然是古哺乳動物展廳的“明星”。這個黃河象的頭骨化石,早已“住”進了溫濕度更穩定的展柜。在這座遠古哺乳動物的樂園里,你還能邂逅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曾祖母”——中華侏羅獸,在這里追尋生命演化的印記。
別忘了去植物世界展廳看看世界上的“第一朵花”——遼寧古果。它生存于距今1.25億年的早白堊世,是早期的一種被子植物。科學家研究認為古果科屬于一種水生植物,因此推斷當時的遼西地區曾經氣候濕潤、水草豐美。
一路“挖寶”,在“國藏精品展”里你還能見到瞪著圓圓的大眼睛的矛尾魚、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中華鱘,以及許多珍貴的國禮標本。今年“博物館之夜”期間,專業講解員、志愿者講解員、小小講解員們將共同提供各具特色的精彩講解服務,讓你的打卡之旅并不孤單。
“夜宿”回歸,話劇電影齊上演
與往年最大的不同,當屬“夜宿”這一孩子們無比喜愛的項目重回“博物館之夜”活動菜單。
當夜幕降臨,和爸爸媽媽在博物館“安個家”,不少小朋友已經躍躍欲試了。8月的每個周五和周六,4D實景故事體驗、科普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極具趣味性的活動即將上演,孩子們不僅可以等來“恐龍”道晚安,也更增強他們保護自然、愛護動物的責任感。
在古哺乳動物展廳的科普劇場里,一只名叫“紅彼得”的黑猩猩不幸被探險隊捕獲,為了擺脫牢籠的束縛,繼續生存,它強迫自己模仿人的習性,幾年之后,它終于過上了和人一樣的生活……這個夏天,國家自然博物館有幸把紅彼得請來,講述它自己的奇幻故事。
與“博物館之夜”同期開幕的還有“科學電影啟迪未來”自然科學4D影片聯映活動,《小侏羅獸歷險記》《黑羽精靈》《巨龍王國》《火星探秘》都將悉數上演,相信總有一部可以觸動你的心靈。
打開圍墻,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現在大眾面前,讓科學知識走出去,吸引更多人走進來,這便是博物館科普的意義所在。
“寶貝你看,蜀龍帶刺的尾錘在四處搖擺,千萬不要被它砸到腦袋哦……”“爸爸,馬賽人的茅草屋竟然是這樣的……”
這個夏夜,一起到古老而神秘的自然曠野去吧!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