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創新須于細微之處見真章

發布時間:2023-08-19 10:01:0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日趨激烈,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科學技術上源源不斷地創新,對人才的需求就顯得更為迫切了。面對現階段我國基礎科學人才相對緊缺這一不爭的事實,我們該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人才的基礎科學人才呢?

中國航天科技奠基人錢學森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而這一“世紀之問”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一直在進行教育制度改革,并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創新人才的培養,除了需要良好的教育體制和一些人才培養的方法論來作為支撐外,自身的科學素養以及在學習和科研上見微知著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資料圖片)

科學素養好理解,見微知著的能力又是什么呢?其實,見微知著中的“微”指的是偶然的、平常的現象,或者尺度微小的東西;從這類現象中發現的大規律、大理論,或者這些微小的東西累積后變為巨大的量,稱之為“著”。兩者的組合,似乎還需要一些偶發因素或者是運氣成分才能觸發,但在科學領域卻非常需要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因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往往是能夠從一般人不注意的細節而發現大規律,從而建立大的理論。

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周而復始使得一年有了365天,但每年也并不是精確的365天,因為太陽還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在轉動。盡管這些差別是很小的,但如果有一天人類的觀察工具更精確,是不是可以更好地預測氣候的變遷呢?

人們早已習慣了太陽每天升起,但如果我們多問幾個為什么,這個現象未必就那么簡單了。因為太陽是靠核反應產生光和熱,每時每刻都在損失質量,總有一天太陽將不再發光發熱了,“太陽明天還會照常升起”依然還會是人類不變的真理嗎?

這些基于太陽的一些常見現象,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微”,后面能否“知著”重點在于人們是否會基于“微”去作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好像克萊因—戈爾登方程盡管已經很好地描述了電子的運動,但狄拉克認為問題并未被解決,因為這個方程可能給出負值的概率,而量子力學無法解釋這一點。也正是經由這個“小小”的問題引發的思考,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方程,給了正電子存在的理論預言,并開啟了反物質的時代??

從一些細微、見多不怪的現象或者事件中發現一些“小問題”,或許并不一定會有大的發現,但這會是一種精神,是在營造一種優良的學術環境,對培養出杰出創新人才大有裨益。

見微知著的能力又該如何培養呢?從個人角度來看,想要培養自己見微知著的能力,盡可能多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是基礎,還要重視觀察和思考能力,并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問題,此外還要重視實踐、溝通和創新能力,努力通過實踐積累經驗,通過溝通交流拓展思路,進而通過創新來解決問題;從教育機構來看,應該盡可能地改革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還應該給學生們提供實踐的機會,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當然,這些實現起來并非易事,但只要努力去做,或將成為錢學森“世紀之問”的答案之源。

(作者系上海大學理學院教授)

標簽:

上一篇:生成式人工智能進入合規發展階段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