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同心石榴紅·杭州民族團結好故事
轉塘街道外桐塢村最有名的地標是什么?朱德紀念館。1954年-196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曾4次到外桐塢村視察。
(資料圖片)
朱德紀念館
如今,在朱德紀念館的邊上,穿過農家炊煙,豁然可見一處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
制香、染布、吃茶……在《空谷幽蘭》一書中,作者比爾·波特在中國尋覓到的田園生活,與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提供的一站式體驗逐漸吻合。
聽見客至,一身布衣布鞋的基地負責人鄭秀珍迎出來。從她口中得知,原來這些返璞歸真的體驗,都源自其對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手作室可以體驗各種民族手工藝
7月31日,一支小候鳥夏令營團隊來到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鄭秀珍教他們學習植物扎染。
“你們知道扎染出自哪個地方嗎?”
“云南!”
小朋友們紛紛說出了正確的答案。云南的扎染很有名氣,這門技藝是當地白族和彝族的民族特色。
“雖然扎染的主產地在云南,但是如今桐鄉等地也傳承得很好。由于不斷傳播交流,這些特點鮮明的民族技藝在祖國大地上開枝散葉,所以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體驗到民族手工藝,成為民族文化的知曉者、認同者、傳播者?!编嵭阏湔f,這是她創立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的初心。
走進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先穿過一條七彩民族長廊,長廊兩側56個民族的科普資料,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獲取。長廊后面,制香堂、國學堂、書法室等空間串珠成鏈,最后來到民族文化展售大廳,一排排手工藝制品琳瑯滿目——整個參觀體驗游線匯聚了文化藝術、美學、教育、研發、銷售等多維度要素,將傳習國學貫穿全過程。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族有以茶代禮的風俗。一杯熱茶,是打開各族人民心扉的“鑰匙”。
鄭秀珍的愛人王曉東是一名“茶癡”,在他的帶領下,夏令營的孩子們走入茶山、走入茶田,學習采茶、炒茶、并在國學堂里聆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辨茶葉、學茶禮、知茶藝。
香文化在中國也循跡久遠,香之所用,為交流之道。在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參觀團們可以親自動手制香,沉浸式感受香文化的魅力。
制香堂開在二樓,桌子上整齊地擺放著制香工具,窗邊的長桌上,還有好幾格中藥藥材,桂皮、零陵香、羌活、白豆蔻、山奈等。
不管是香丸、線香、盤香還是香膏,都是用這些藥材制作而成。這幾天,制香堂的張老師正在制作一款“民族香”,已經到了晾香階段,打開晾香的盒子,有一陣清雅的香味。
晾香
“中華各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除了藏香,很少有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香。我從去年開始研究民族香,這款畬香用了11味香材,主香材產自畬族的主要聚居地?!?/p>
如果民族香能成功制成,將成為共富基地宣傳民族團結精神的新產品。
“民族便利店”可以買到各類民族文化產品
對鄭秀珍來說,基地里的手藝人,都是懷著民族情結的有緣人。他們與她一樣,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達成深刻共識,因而愿意一起生活、一起努力,一起用手工藝抒發情懷。
基地里,已經生產了數不清的民族文化產品。鞋帽箱包、餐具杯墊、文創小玩意等應有盡有,構成了一個“民族便利店”。
這些商品,基本上都是鄭秀珍找少數民族設計師制作的,出自近百人之手。他們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符號在商品上融合,比如把侗族的彩帶與瑤族的土布結合,制成了充滿中式美感的書包;把彝族的老繡片與苗族的織錦結合,變成格外精美的包裝紋路……每件商品,既充滿了文化美,又兼具實用價值。
“很多設計師、電商主播會找我進貨,通過線上線下‘雙線’發力打開銷路,讓帶有民族特色的商品走進千家萬戶,讓民族文化進一步在人群間傳播?!编嵭阏湔f。
她本人也有“招牌產品”,那就是團結面。
鄭秀珍的“鄭”姓,來源于“江南第一家”——浦江的鄭氏家族。這個家族存續長達300多年,十五世同居。
團結面的最早寓意是家族團結,而隨著鄭秀珍走遍大江南北,團結的范疇也從小家擴展到大家。
“正因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根深蒂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得以交融互鑒,我的團結面承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團結面有白面、九曲紅梅、西湖龍井三種口味,對用水和搟面手法很挑剔,但做出來的面很有勁道,不容易斷,甚至可以用來“跳繩”,在電商平臺很受歡迎。
今年4月,青海一支少數民族考察團來杭交流,看到轉塘·石榴紅文創共富基地的運作方式很受觸動??疾靾F與鄭秀珍互留了聯系方式,想與共富基地碰撞出合作的火花。
鄭秀珍說:“那邊有很多手藝人,而我們有成熟的推廣渠道。未來,我會考慮帶著設計師去青海,通過我們的助力,希望能把當地的民族文化包裝成系列產品,進一步傳播出去?!边@一直是鄭秀珍的個人信念:傳播,是要將記憶傳承。所以她才會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商品中融入民族文化,滲透民族信仰,只為了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傳入更多地方。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