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普也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發布時間:2022-03-03 17:18:1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在不久前,《人民政協報》刊發的一篇評論性文章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認為,我們的科普也需要與時俱進,既要讓專家覺得“懂行”,也要讓年輕人覺得“好玩”。

我個人理解那就是科普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對于公眾來說,科普就是用他(她)們能夠理解的語言把科學上的問題解釋清楚。當然,這里的公眾也包括科研人員,因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科研人員也和普通公眾一樣,也需要科普,而且之前也有研究顯示,科研人員也會通過大眾媒體的科學新聞了解相關科研進展。

同時,科普需要明白自己的目標對象,畢竟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科普所用的語言和所闡述的內容深淺會有所不同。十多年前,歐陽自遠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達過,他的科普報告針對不同的公眾群體會有不同的版本,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因人制宜”,只不過其中的內核是固定的,而且是在科學上經得起推敲的。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在參加一次競賽活動的過程中,某位專家談到了世界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對科普的看法。錢老認為,好的科普就是內行聽了之后說“你講得對”,而外行聽了之后說“我聽懂了”。而這就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科普。

有一個朋友曾經說過,科普書很難寫,往往會在對普通讀者的晦澀與對專業背景讀者的無聊間搖擺。這其實對做科普的人來說是一個挑戰或者說是一個悖論,一方面為了追求公眾能夠理解,有時候必然會拋棄某種程度上的精確性,當然是在核心內容精確的情況下,但是有時候卻會遭遇到同行的不屑,認為其中存在錯誤,也會認為做科普的人“不懂行”。實際上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雖然科學性是科普的靈魂,但是普通公眾意識里的科學性與專業科研人員所說的科學性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甚至有些時候會存在著一些差異。另一方面,在純粹追求精確性的硬性約束之下而開展的科普就有可能讓公眾感到無聊,甚至還會夾雜著一些晦澀難懂的術語。當然我們不能否定術語在同行交流中的作用,但是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如果不對術語進行通俗化的解釋,那就在某種程度上無異于“天書”,至于如何“去術語化”,在網絡上和媒體上可以找到一些參考方法。

對于上述悖論,在《別做這樣的科學家:走出科學傳播的誤區》一書中,蘭迪·奧爾森也有相關的論述,他認為,講故事的人面臨著兩大挑戰:既要保證故事的準確性,又要確保故事有趣。但是現實情況往往難以兩者兼顧,“科學家和科學傳播者在嘗試進行的每次傳播實踐中都要面臨著兩難境地,因為不是總能在輕松地同時掌握準確性和趣味性”。所以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傳播不準確或完全傳播不出去,哪個更糟糕?在他看來,后者可能問題更大,因為科普的作用或者說目的在于激發公眾的好奇心,喚起人們的興趣。而如果我們一味地聚焦在準確性上而喪失了趣味性,那么傳播根本不會發生,更不要說激發起人們的好奇心和興趣了。當然這里的準確性是在確?!笆聦嵒蛘胬怼钡幕A上而言的。

做好科普并不容易,因為這不僅要滿足公眾對科學的需求,激發公眾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激情,而且做科普的人自身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與支持。這就需要科普從業者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技能,不僅僅是掌握科學知識,還要具有必要的傳播技巧,所以科研的做得好未必就意味著科普能夠做得好,畢竟科普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新技能”,而這種技能會是社交媒體時代提升傳播影響力的關鍵。那些認為科普很容易的人往往是沒有真正地做過科普實踐的,因為做既能“上得廳堂”又能“下得廚房”的科普需要真功夫,需要準確性與趣味性的結合與平衡。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標簽: 針對不同 目標對象 的情況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