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北大博導和她的“不走神”科學課

發布時間:2022-03-12 11:30:3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 科普時報記者 史 詩

科學家的童年或許與我們的無異。

小時候的劉穎喜歡蹲在地上觀察螞蟻,看它們發現食物后是怎樣回到洞穴里召喚同伴,又是怎樣分割食物,再排著隊把食物運回家。

“自然界的生命如此神奇,我有太多的不解,太多的好奇。”就這樣,劉穎開啟了一段探索生命奧秘的旅程。

如今的她,是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細胞應激和穩態調控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成果與我們熟知的“代謝和衰老”密切相關。她還熱衷科普,經常出現在各種科學課堂中,讓科學知識不再晦澀。

緣起一根“神圣”的香蕉

劉穎回憶,在中學的一堂生物實驗課上,老師帶領大家把一根香蕉搗碎,然后通過幾個簡單的實驗步驟分離出了香蕉的DNA。

本是一次普通的科學實驗,卻在劉穎心里種下了一粒探索生命的種子。“當我看到香蕉纖維狀的DNA大量出現在試管里時,那一刻我覺得生命是如此神圣。”劉穎回憶,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承載著遺傳信息的DNA。

正是帶著對生命最純粹的好奇心,18歲時,她將生命科學作為大學填報的唯一志愿,延續著這段不解之緣。

出于對生命科學的無限熱愛,本科畢業后,劉穎選擇到美國繼續深造。她回憶那段日子,整日泡在實驗室,常與星光為伴,一個人走在雜草叢生的回家路……“這個城市華燈初上時,我曾感到疏離和無助。”

剛讀博士的前兩年,劉穎的科研之路也并不順利。經常拿到實驗結果時已是深夜,卻發現與自己的預期相差甚遠。“即使一次次飽受打擊,我也沒覺得特別沮喪,反而收獲了很多探索的樂趣。”劉穎說,她需要努力一點,才能挖掘自己的極限。提出假設、設計并開展實驗、修正假設、再次實驗……日復一日。

直到找到了一種特別的蛋白質,劉穎喜獲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優秀博士生獎。“這些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世界的邊界才是我們的邊界。”

給小學生上課的“博導”

敢于設想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是劉穎堅持所愛的動力。回國后,她熱衷科普,把這份堅持傳遞給了更多人。

作為“科學家給小學生的科學課”首位主講科學家,劉穎摒棄枯燥乏味的PPT,通過一系列豐富的小實驗拉近孩子們和科學的距離。她的科普課,很少有人會走神。在她眼里,科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孩子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方法。“我希望他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科學解釋的。”劉穎說。

2017年2月,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規定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小學一年級開始設立《科學》課程。這是我國第一次把科學課前置到一年級,并列入基礎課和必修課。

劉穎坦言,“如果我的努力能讓孩子們多保持幾年對自然、對科學的好奇心,那也是好事。”

制作科普動畫是個新嘗試

劉穎一直堅持做的,是有“溫度”的科普。與媒體合作開展公益讀書活動,參與科普書籍的翻譯和審校,錄制科普類節目……

為培養孩子對科學持久的興趣,她希望能在中小學生科學教育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何找到平衡點和切入點,將我們所研究的最前沿科研成果通俗易懂地表述出來,讓大眾接受和理解,是非常難的。”劉穎坦言。

一次,在陪女兒看動畫片“汪汪隊立大功”時,她發現每只小狗都有不同的身份,共同組成一個整體。劉穎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給孩子們錄制一些科普動畫?

“在我所研究的細胞生物學中,細胞內的每一個細胞器也可以擬人化,賦予它們各自名稱和功能,制作成更易于孩子們接納和喜歡的科普動畫片。”劉穎說,這是她希望能夠嘗試做的事。

標簽: 生命科學 視覺中國 纖維狀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