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wǎng)

翼龍羽毛可隨溫度調(diào)節(jié)顏色

發(fā)布時間:2022-05-08 12:25:59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皇帝古神翼龍”的藝術復原圖。

(圖片來源:Bob Nicholls)

科普時報訊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fā)表的一篇《翼龍羽毛可能的顏色模式》古生物學論文認為,一些翼龍的部分羽毛擁有多種色素,可用于溫度調(diào)節(jié)和展示。這些發(fā)現(xiàn)解釋了羽毛的早期演化歷史。

翼龍,生存于晚三疊紀至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棲息于海邊和湖邊,以魚為食,是爬行動物向空中發(fā)展的一支,其頭長、頸長、眼大、嘴尖而長,前肢第四指和體側之間有一皮質(zhì)薄膜,能飛翔。

該論文稱,人們已經(jīng)知道翼龍擁有毛茸茸的皮毛,由被稱為“密集纖維”的毛發(fā)狀纖維組成,但這些結構是否是真正的羽毛尚存爭議。

在這項研究中,論文通訊作者、愛爾蘭科克大學瑪麗亞·麥克納馬拉、奧德·辛庫塔與同行合作,對產(chǎn)自巴西約1.13億年前“皇帝古神翼龍”的部分頭骨化石進行研究分析。他們在該早白堊世的一種翼龍頭冠上觀察到兩種類型的羽毛:一種較小、無分支的單纖維絲,另一種則較大、有分支結構,更像是現(xiàn)代鳥類的羽毛。

由于“皇帝古神翼龍”化石軟組織保存良好,研究團隊能夠看到產(chǎn)生色素的精細結構,在皮膚和羽毛中都能識別出不同類型的黑色素體。這一特征過去認為只存在于獸腳亞目恐龍和現(xiàn)存鳥類身上,此次研究表明,這些黑色素體使羽毛有色彩,正如今日鳥類一般。

論文作者表示,本次對“皇帝古神翼龍”化石的研究表明,這些羽毛雖未必能用于飛行,但可作為某種視覺交流形式,而支持這種能力的遺傳機制在三疊世中至晚期(約2.47—2.01億年前)時早期分化的爬行動物中早已存在。

標簽: 古神翼龍 爬行動物 溫度調(diào)節(jié)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