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wǎng)

培養(yǎng)孩子“勞動商”,你準備好了嗎

發(fā)布時間:2022-05-14 08:29:49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吳 瓊

新課標將勞動課的內(nèi)容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類別,下設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等10個不同任務群。

智商情商“勞動商”,一個都不能少

近日,教育部發(fā)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一石激起千層浪,為什么要開設勞動課,勞動課究竟能讓孩子們學到什么,家校如何聯(lián)手上好這一課?一起聽聽專家學者、老師和家長的聲音。

為什么制定如此具體的勞動目標?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勞動教育研究院院長顧建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前些年,勞動課被弱化和邊緣了,個別中小學生出現(xiàn)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尊重勞動和普通勞動者、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等現(xiàn)象。

“勞動大比拼”現(xiàn)場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電廠路小學供圖)

“很多學生在試卷上答題頭頭是道,現(xiàn)實中遇到問題茫然失措,”深圳市龍崗區(qū)龍城高級中學老師羅明君表示,“對著電路圖會做題,拿著電線不會接。更別說獨立生活,連最簡單的飯菜都做不了。”

對此,新課標提出,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和平里第四小學老師周宏麗看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勞動實踐是面向現(xiàn)實生活和真實世界的實踐,不僅要教學生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更要教育他們對知識躬身修行、用雙手“丈量”世界。

親子作家、教育專家李崢嶸認為,勞動是人實現(xiàn)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因此,她基于勞動的重要性,仿照智商情商的說法,提出“勞動商”——概括學習者在勞動的意識、習慣、技巧和規(guī)劃管理方面的品質。她認為,新課標就是要全面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勞動商。

勞動實踐中探索自我

“從播種到收獲57個葫蘆的150多天里,我學會了澆水、施肥、催芽、掐尖,看著它們發(fā)芽、長蔓、開花、結果,我被它們蓬勃的生命力折服。每次種植物都讓我深刻認識到要尊重生命,要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這是和平里四小學生劉天睿在種植葫蘆后寫下的感受。周宏麗告訴記者,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勞作技能,還體會到了農(nóng)耕的不易,紛紛表示要更加珍惜糧食,還要保護環(huán)境。

“我舉雙手贊同開設勞動課,這是最實用的必修課”,來自太原的“80后”媽媽李霞立志將8歲兒子培養(yǎng)成“暖男”。她直言,應該從小引導男性參與家庭事務、承擔家務勞動責任,鍛煉其動手能力。“我平時會刻意帶他一起做飯、做家務——為長大后他擁有生活自理能力,也為培養(yǎng)他的家庭責任感。”

心理高級教師、國家衛(wèi)健委心理治療師曹大剛認為,勞動教育是回歸生存本能的教育。“雙減”后的孩子有時間學習烹飪、種植,是探索自己需求的過程,也是獲得父母和老師的關愛、完成情感需求的過程。

“勞動教育是很好的具身學習方式,不只是簡單的鍛煉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智力、情感、思維的綜合提升。”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運營部部長張記書認為。

培養(yǎng)技能,更要培養(yǎng)勞動精神

連續(xù)8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區(qū)電廠路小學,每年都舉辦“勞動大比拼”活動。一二年級的孩子比賽整理書包、衣物,三四年級的孩子比賽包餃子、炒菜……在該校校長薛東看來,勞動大比拼不僅要教勞動技能,更要培養(yǎng)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

“植樹節(jié)種樹時,20分鐘教會孩子們怎么使用鐵锨,這是勞動技能,不難學。”薛東說,“我們給每個孩子都安排勞動‘崗位’,放學后分別負責關燈、掃地、擦黑板、擺放圖書等,都很簡單,難在每天堅持,這就是培養(yǎng)勞動習慣。”他最看重的是如何培養(yǎng)勞動精神——邀請物業(yè)工人、奧運冠軍等各行業(yè)代表作講座,讓孩子們學會尊重勞動者,樹立勞動光榮的理念。薛東說,跟孩子們講“奮斗”“拼搏”,他們可能覺得遙遠,那就跟他們講“勞動”,物業(yè)維修是勞動,運動員訓練也是勞動,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靠努力勞動才能實現(xiàn)。

曹大剛認為,在勞動過程中,孩子們還有很多心理收獲——一是釋放力比多,通過勞動活動釋放力量;二是一些與生命相關的勞動如種植,能看到植物的生長過程,是直觀的生命教育;三是勞動過程中可能遭遇挫折,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其間父母老師的陪伴、指導,能滿足孩子被愛的需求;四是勞動成果能給孩子帶來收獲感、安全感,也會因自我實現(xiàn)受到尊重而實現(xiàn)人格完整。

三位一體助推“落地”

如何避免勞動課走上被邊緣化、弱化的老路,真正實現(xiàn)“落地”?對此,薛東表示,有了新課標,勞動課程就有了標準和依據(jù),學校會更加重視勞動課。他指出,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配合,以學校為主,家庭和社區(qū)也應積極參與,營造崇尚勞動的氛圍。

“說到讓家長拍視頻,很多家長‘慌’了,感覺被‘留作業(yè)’了。”薛東笑著說:“我是校長,也是家長。我在家里教女兒做飯,她不學;但老師要求拍視頻,她的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所以,這其實是‘幫助’家長推動孩子學習技能,不應該看作負擔。”

的確,新課標發(fā)布后,很多家長擔心增加負擔。對此,李崢嶸建議,在設置課程時應考慮盡量減輕家長負擔。同時家長也應言傳身教,在生活中傳遞熱愛勞動的精神、善于勞動的能力。

“為防止形式化,勞動課程應注重可操作性。”張記書建議,要給學生多種選擇,通過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生存、生活、生產(chǎn)技能,讓學生在勞動中真正獲得成長。

標簽: 勞動教育 在北京市 電廠路小學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