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國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旨在讓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觀念深入人心,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承載歷史脈絡 彰顯文明魅力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建筑群、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曲藝、美術、節慶等。自然遺產包括自然地貌、地域等,如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云南三江并流保護區、新疆天山等名山大川。此外,泰山、黃山、武夷山等屬于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不管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遺產,都承載著歷史悠長的發展脈絡,彰顯著人類文明的無限魅力。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全國各地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集中開展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目前,我國有昆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篆刻、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書法、端午節、珠算、二十四節氣等文化形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這些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同時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
家長可以帶孩子就近了解非遺、了解傳統,積極參與“隨手拍”“云上傳”等線上活動,發現和記錄身邊的非遺,共同守護“非遺寶藏”。
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文脈,自然遺產涵養著民族的永續發展。除了實地參觀這些自然景觀遺產,家長們還可以陪孩子參與遺產宣傳、科普教育等活動,以激發孩子對自然文化的探索熱情和熱愛之情。
讓傳統連接現代生活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為 “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口號包括“激發非遺活力 創造美好生活”,強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跟現代生活連接起來,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今年的非遺展示中,湖北省有一場服裝秀,展示了漢繡、堂紡疊繡、大冶刺繡、棗陽粗布、陽新布貼等湖北省多個非遺項目的服飾系列精品。展示的服飾及配飾中70%是代表性傳承人手工精制的傳統服飾,30%為武漢紡織大學師生設計的將湖北非遺元素與現代服飾設計融合的時尚服飾。
在我小時候,姥姥經常制作藍印花布,但是人們認為這很土氣,寧愿買化纖、尼龍材質的衣服。時光流轉,今天的年輕人重新愛上了傳統的藍印花布,認識到這種以植物藍草為染料、用黃豆粉和石灰粉為染漿、刻紙為版、濾漿漏印的染布技術,包含著對自然的巧妙利用,是不破壞自然、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于是,藍印花布重新成為時尚的元素。
家長可以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帶孩子了解非遺傳承新創意,啟發他們思考,如何讓傳統成為創造力的源泉。
延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生命力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家長可以帶孩子購買非遺產品、體驗非遺技術,在參與活動中能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尊重、欣賞傳統的智慧和技能,感悟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祖先們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但目前,我國很多非遺漸漸消失,由于沒有人傳承,有很多精巧技藝已經失傳。
自然遺產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而成,屬于世界級不可再生的人類遺產。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自然遺產保護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它們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這些散布在華夏大地上的世界遺產,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生動見證,也在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文明進程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這代人的共同責任,也是下一代的責任。青少年應該學會用文化滋養心靈,并樹立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理念,延續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生命力。
(作者系親子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