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有史以來最大的彗星爆發留下的塵埃軌跡將為天空增光添彩——它將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沙漏。
* 2007年10月,17P/霍姆斯彗星戲劇性的爆發
這場夜間秀將由“17P/霍姆斯”彗星帶來,該彗星在2007年10月釋放出巨大的氣體和塵埃,亮度增加了100萬倍,并曇花一現地成為了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在那短暫的時間里,它圍繞在彗星體周圍的塵埃云的直徑比太陽還大。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行星科學家瑪麗亞·格里茨維奇告訴記者,起初,在這次破紀錄的爆發中釋放出的粒子似乎只是分散到太空中。現在,他們發現彗星塵埃尾跡一直在持續。爆發后留下的粒子在一個橢圓軌道上爆炸,這個橢圓軌道介于最初的爆發點和塵埃軌跡繞太陽運行的另一側,從地球的南半球可以看到。
到2022年,粒子再次在爆發點附近聚集,這意味著在北半球,即使是業余天文愛好者,也能看到塵埃軌跡。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格里茨維奇告訴記者:“現在的望遠鏡非常先進,對觀測任何天文現象都適用。”
“17P/霍姆斯”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運行。1892年,英國天文學家埃德溫·霍姆斯在觀測仙女座星系時首次發現了它,當時它突然爆發,大到足以吸引人們的眼球。2007年的爆發則更為壯觀。
“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類似軌道上的彗星不會產生這種大規模的周期性爆發,所以17P/霍姆斯本身可能是特殊的。”研究報告的合著者、芬蘭小熊星座天文協會的天文學家馬爾庫·尼森認為。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顆彗星是如何產生如此大規模的爆發的,但它們可能發生在彗星體中的表面冰從無序排列轉變為有組織的晶體排列時。這種轉變將從冰中釋放出氣體,在彗星表面產生向外的壓力,最終導致了冰、氣體和塵埃的噴發。這種情況沒有把彗星炸成碎片,是非常“了不起的”。
* 2013年11月15日,歐洲南方天文臺(ESO)拉西拉天文臺的國家望遠鏡拍攝的C/2012 S1彗星
塵埃的軌跡
結合來自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觀測,以及對重力和太陽風如何作用于不同大小的粒子的理解,研究人員追蹤了塵埃軌跡的時間路徑。在移動過程中,由于引力和太陽風的影響,粒子按照大小進行分類,通常會按中、大、小的順序到達軌道上的兩個節點。這些塵埃還以細微的沙漏形狀傳播,兩邊有兩個凸起的塵埃,中間有一個狹窄的塵埃區,這是彗星體最初球形塵埃爆發的遺跡。
這種粒子很小,只有一毫米大小,但它們會反射太陽光,在望遠鏡的幫助下,它們就像夜空中的一條模糊的尾跡一樣可見。(這條痕跡以前也曾出現過,包括2014年和2015年在北半球出現的痕跡,但其亮度取決于粒子捕捉太陽的方式。)格里茨維奇說,已經有一份來自芬蘭的業余天文學家的報告,他在2月和3月捕捉到了這條痕跡的照片。尼森說,其他北半球觀測者將有機會在7月下旬或之后,一旦粒子從太陽的強光中出來,就有機會尋找它的蹤跡。粒子聚集的匯聚點在天馬座。
格里茨維奇認為,模擬塵埃軌跡可能會幫助天文學家近距離研究彗星。有了彗星塵埃位置的精確地圖,科學家就可以發射宇宙飛船收集材料,這比攔截彗星并對其進行采樣要容易得多。她和她的同事現在計劃模擬1892年那次爆發的塵埃軌跡,希望能找到那次爆發的塵埃。
尼森說,這顆彗星自2007年以來就沒有經歷過爆發,而且說不準下一次爆發會是什么時候。前兩次爆發是在1892年和1893年,所以它有可能在任何時候爆發。另外,這顆彗星將在2028年1月31日再次靠近太陽。
* 羅塞塔號的窄角相機拍攝的67P/丘留莫夫-格拉西門科彗星的彗核
(科幻世界 獨家編譯)
本文來自:太空網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