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幾何多面體模型(清·康熙)故宮博物院影像資料庫供圖
自古以來的好學之士不在少數。然而,熱愛以數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善于學習先進技術,并且身份是皇帝的歷史人物,可謂鳳毛麟角。八歲登基的清朝皇帝康熙,除了接受傳統教育以外,對西方科學尤其是數學很感興趣。他以多位來華傳教士為師,向他們虛心學習數學知識。他勤于練習,善于思考,從歐幾里得定律證明到立體幾何求解,從平方到開方,從繪圖到計算,無不精通。不僅如此,康熙還親自撰寫數學論文,表達科學觀點,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霸”皇帝。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是康熙的第一位西洋教師。自康熙八年(1669年)起,南懷仁便開始教他數學。據《南懷仁的<歐洲天文學>》第十二章記載,康熙曾經連續5個月,每天召見南懷仁進宮,在養心殿專門為他輔導數學。據南懷仁回憶,康熙在算術方面特別精通,他不僅經常長時間地練習使用各種比例尺,還常常試著解難度更高的習題,比如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題;并探索求算術級數和幾何級數的奧秘。當康熙聽說歐幾里得編纂的書包含數學學科最主要的基礎原理時,他立刻要求南懷仁講解歐幾里得前6章的中文版。在康熙掌握了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原理之后,南懷仁還給他講解了平面三角形、球面三角形的數學分析。南懷仁認為,康熙在學習數學時,獲得了最大程度的樂趣。
法國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張誠(Jean-Fran?ois Gerbillon),比利時傳教士安多(Antoine Thomas)等,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起,曾有一段時間頻繁出入宮中,給康熙講數學。康熙學習數學非常勤奮,每天花2—3個小時,請各位傳教士給他講課。盡管傳教士有時不夠注意禮節,但康熙從不感到厭煩。他認真聽講,反復練習,親手繪圖,對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問題,然后把文稿留在身邊,在內室里反復閱讀。每當遇到較難的證明題時,康熙總會不辭辛苦地時而向這個傳教士、時而向那個傳教士再三垂問解法。當他無法理解透徹時,他會要求傳教士們改日再作解釋。康熙還經常練習運算和儀器的用法,復習歐幾里得的主要定律,并努力記住其推理過程。康熙進步很快,以至于看到某個定律的幾何圖形,就能立刻想到這個定律及其證明。此外,康熙還掌握了比例規的全部操作法、主要數學儀器的用法,以及幾種幾何學和算術的應用法。上述內容,詳載于《康熙皇帝》一書中。
康熙不僅勤于學習,而且親自撰寫數學論文。《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中,載有康熙撰寫的《三角形推算法論》。康熙在這篇六百余字的論文中,表達了自己對推算法的理解:“古人以圓容眾角,眾角容方,自方而三角”,即圓、方、角之間存在推算關系。他談及了自己學習西學的原因:“舉朝無有知歷者,朕目睹其事,心中痛恨”,即因為宮中無真正懂歷法的人,激發了他學習歷法的動力。他提出了“西學中源”的觀點:“歷原出自中國,傳及于極西,西人守之不失……非有他術也”,即認為西方的歷法源于中國。
據查慎行撰《人海記》之“圣祖算學”記載,康熙撰寫的這篇論文,宮中官員不能看懂。于是,康熙親自演示了數學推算法的魅力:他將米粒堆放在案上,通過測量其圍長和高度,推算其體積;隨后又推算了不同體積銅斗可裝載的米粒量,并親自用銅斗盛米予以了驗證。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標簽: 故宮博物院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