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坎門海都小學學生李越拿起自制的體育玩具,迫不及待地向學校趕去。
中午,石梁學校教師們開始教研,帶頭的是前年來到學校任教的全縣唯一的初中特級教師。
傍晚,有著800多年校史的新河鎮中心小學人頭攢動,學生盡情體驗著無人機、3D打印、智慧勞動等課后服務。
……
這些散發著生機與希望的教育畫面,正在浙江省臺州市的一些村校徐徐展開。2019年起,臺州在政策、資金、機制等資源配置上給部分村校開辟“特區”,旨在先行打造一批鄉村名校,以此示范引領全域村校。這些先行者抓住歷史機遇,迅速崛起,為探索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特別的樣本。
辦出鄉村名校的“臺州共識”
臺州的地形,可謂是浙江的“簡化版”。七山一水兩分田,農村、海島、山區各種地形兼具。全市村校占比46%,占比最高的天臺縣達到84%。“中國農村教育面臨的問題,在臺州都看得到。”臺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黃人川這樣說。
現實或許更加嚴峻。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臺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擠、鄉村空”現象突出,鄉村教育面臨村校、村師、村娃的“三弱”困境。在臺州市入選浙江省首批教育現代化的學校中,鄉村學校僅占8%。3年前的教育滿意度調查顯示,老百姓對農村學校“不太滿意”的比例接近1/3。
村校之弱,引起了臺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委書記李躍旗多次到鄉村學校調研,明確提出要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門口上名校。臺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曉東召開專題座談會,要求建設更多的鄉村好校。在臺州共同富裕“十大突破性改革”中,城鄉教共體建設赫然在列。
風來潮起,臺州各地不斷傳來利好鄉村教育的消息。玉環市給每所鄉鎮中心校辦起了書院,天臺縣將農村教師培訓經費直接翻一番,有的鄉鎮包辦了貧困生的伙食費,有的企業家直接出資1500萬元新建村校并免費移交給政府……
“臺州農村教育的辦學氛圍是前所未有地好。”黃人川欣喜之余,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借勢來探索一條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的長效路徑,避免運動式的、零星的投入和改革,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在對全市近一半村校完成調研之后,臺州市教育局最終決定,遴選一批有特點、有想法的村校先行先試,改革步子可以邁得大一些,找到適合臺州農村教育的發展密碼。
2021年,臺州市成立鄉村名校聯盟,32所來自臺州鄉鎮、山區、海島的典型村校組成研究共同體。臺州的教育生態鏈上,就此出現了一支新生力量。
村校發展機制的突圍
鄉村名校最缺什么?“不是資金,是機制!是對理念、管理、教學的重塑。”聯盟指導單位、臺州市教育監測與科學研究院院長趙凌云直接劃出重點。
機制的突圍,分為“借力”與“抱團”。
2020年,地處山區的天臺縣石梁學校與城區名校赤城中學簽訂協議。前者初一年級全體學生共40名,與后者選出的40名學生混編成兩個班。上學期在赤城中學同吃同住同學兩個月,下學期則安排兩個月到石梁學校,一共合作3年。
與之配套的,是雙方教師也進行1:1的混編和互派。學生在赤城中學時,石梁學校的教師跟崗學習。學生在石梁學校時,赤城中學的骨干教師住進山區。為了給孩子們最佳的學習生活環境,天臺縣專門開辟上下山的公交專線,赤城中學重新裝修了學生公寓,石梁學校給城里孩子準備了高山蔬菜。
這樣的學習體驗對山區孩子來說是前所未有的。石梁學校八(2)班學生俞長寶告訴記者,在城里學習兩個月后發現自己的知識面更寬了,也見識了平板教學這樣的新鮮事物,更看到了城里同學身上的學習品質,“他們特別注重課外閱讀,向我推薦了好幾本書,我準備在暑假里一口氣看完”。
機制創新帶來了教學質變。從目前的數據跟蹤來看,石梁學校的40名學生各科成績竟然排進了全縣前三。對此,校長褚天龍感慨不已:“當初學校招生困難,快辦不下去了。這40名學生是村干部和教師們挨家挨戶做工作留下來的。”如今,學校教師不但兌現了給村民的承諾,而且更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下山買學區房的家長搶著要回石梁了。
“石梁實驗”是臺州城鄉教共體的一個縮影。目前,該市共有200多個教共體,只要好用管用,合作模式可以大膽創新。比如,溫嶺市實施“黨政一把手”工程,以政府之力推動城鄉集團化辦學。仙居縣3年投入2800萬元建成精準教學系統,用技術縮小城鄉差距。玉環市實行城鄉學校交互式合作,城區學校領銜幫扶項目、鄉村學校領銜特色發展項目,實施捆綁考核。
從城市教育中汲取智慧,32所聯盟校也在相互抱團中尋求發展。農村小學生閱讀是個棘手的教學難題,椒江區洪家小學校長金文琴是小學語文浙派名師,在她領銜下,全市9所鄉村學校160多名教師參與到她的項目研究中來。“金老師的課通俗易懂,符合農村學生的學情,我們學到的閱讀教學法挺管用的。”海島學校教師金利娜說。
目前,鄉村名校聯盟共建成了小學生閱讀素養提升、新勞動教育實踐、鄉村體藝教育等5個基地校,共享特色課程,輻射臺州全域。每次學習大家都像走親訪友,“抱”出了感情更“抱”出了智慧。2021年,聯盟學校教師課題研究覆蓋率達到80%以上,形成了“校校有課題,人人會研究”的科研態勢。
鄉村教師不能也不再“躺平”
應子富怎么也沒想到,53歲的他還有機會參加臺州市級的教學比賽。這段時間,他不斷請教專家,和同事們“瘋狂”磨課,就想拿出一節濃縮了幾十年教學經驗的《扁鵲治病》。
臺州鄉村名校的生長發育也少不了“治病”。病根之一,在于教師。“現在鄉村教師待遇比城里好,工作壓力又沒城里大,一些人就選擇‘躺平’。有的甚至調到城里適應不了新節奏,又要申請回農村。”臺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海曉坦言。
讓鄉村教師不再“躺平”,必須要有新的刺激。臺州把目光聚焦到了課堂——站得住講臺的教師才是好教師,鄉村好教師必須上出鄉村好課。今年,臺州市正式啟動鄉村好課評比活動,全體鄉村教師皆可參與,以自己曾經研究的課題為主題,設計教學案例,錄制教學微視頻,還要寫一篇教學故事。
據趙凌云介紹,這樣特殊的比賽設計在臺州歷史上是第一次,目的在于“不拔高,不務虛,呈現原汁原味的鄉村好課”。鄉村教師們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會,踴躍參與。據統計,32所聯盟學校就有近1200名教師參與。
應子富在備賽時,幾名校領導給予他不少協助。拿應子富的話來說,“他們都是見多識廣的名師”。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32所聯盟學校的大多數校長有過城區名校的經歷,其中不乏省特級、正高級、省教壇新秀、市級名師等。臺州不但“舍得”派他們上山下鄉,還為他們的職業發展保駕護航。
2019年,臺州市人才辦牽頭成立知名專家工作站,邀請國內專家前來傳經送寶,其中兩家直接落戶聯盟學校,并承諾3年內培養6名臺州市名校長。
溫嶺長嶼中學迎來了知名專家工作站的劉國華。劉國華先后4次到校,為學校量身定制了教師階梯式培訓、10分鐘模擬課堂等方案。長嶼中學校長張根永回憶說,每次活動不僅有工作站的10個成員校參與,連溫嶺所有學校教學副校長都會來到現場,“有城區校長跟我說,你到農村當校長,收入高,還有名家引領,真的太值了”。
與此同時,臺州市內成立市縣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工作室150個。申報工作室時明確規定,必須在一所鄉村學校建立工作坊,否則一票否決。校校有名師,在臺州農村學校成為“標配”。
為村娃專項定制教學
上完了一天的課,臺州的農村校園里頓時熱鬧起來——
在“江南茶源”天臺,王家齊在勞動實踐基地里采摘早春的一葉嫩茶。在“蜜橘之鄉”黃巖,鄭涵予來到盆栽基地種下了一棵橘樹苗。在“千年曙光首照地”溫嶺,馮煜杰用貝殼拼接出一件工藝品。
“雙減”后,如何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臺州市在最初做方案時就特別關注到農村學校。為此,該市專門制定了浙江首個鄉村學校課后服務指導意見,有別于城區學校的條款包括:每周一天無作業,學生走進鄉村進行實踐性拓展活動;每天20分鐘體育和20分鐘閱讀的專項服務;安排專人給學困生答疑等。給足時間,學在鄉村,臺州目前開設的村校課后服務課程已達200多門。
課后服務有著濃濃的“鄉土味”,到了周末這里又有濃濃的“人情味”。周日下午,黃巖區茅畬小學鄉村少年宮內人頭攢動,全校90名留守兒童在城區名師的帶領下,玩起了“小小主持人”。
校長楊學俊介紹,村里的留守兒童“缺情不缺錢”,周末缺少陪伴成了童年的遺憾。為此,學校申報了區留守兒童示范之家,聯合區青少年宮、科協等部門,實行一人一結對、一生一檔案,讓留守兒童的周末不再孤單。類似的留守兒童之家,在臺州鄉鎮已實現全覆蓋。
“村娃過得好不好、學得行不行,說到底不能憑我們主觀臆斷,還得有客觀數據支撐,為工作的總結和改進提供依據。”黃人川說。
教育質量監測是臺州市的傳統優勢。除了每年例行的全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外,還對32所聯盟學校開展專項監測。以四年級學生為對象,制定了學生發展、成長環境兩個大類指標和“同伴關系”等20項細分指標。各項參數以全市為參照,借此32所聯盟學校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尋找突破的“口子”。
例如,監測結果顯示農村學生家庭閱讀氛圍一般,臺州就將村校的書吧、讀書角覆蓋率提升了60個百分點,全面推行整本書閱讀活動。小學生睡眠時間與閱讀成績正相關,臺州就借此對村娃的睡眠管理進行宣傳強化。
從問題出發,選擇最佳路徑,又從新問題中再次突圍。臺州的鄉村名校建設走上了一條良性的發展軌道,自2019年以來,有4所聯盟學校被評為浙江省教育現代化學校。
在32個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下,臺州計劃到2025年建成100所鄉村名校,培養1000名鄉村名師,打造10000節鄉村好課。未來會有多少鄉村名校從這里崛起,浙江臺州令人期待。
標簽: 遴選一批有特點 臺州市成立鄉村名校聯盟 教學的重塑 臺州市教育監測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