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日要聞!科學家向公眾科普的征程遠未結束

發布時間:2022-07-14 16:46:0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利昂·萊德曼 (視覺中國供圖)

7月4日,是“上帝粒子”發現10周年。10年前,人類第一次觀測到了希格斯粒子,這一重大發現直接促成了提出該粒子假設的理論學家彼得·希格斯與弗朗索瓦·恩格勒獲得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與此同時,利昂·萊德曼寫于30年前的《上帝粒子》又在國內重裝上市。與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以及一直大熱的粒子物理相比,這本書的創作背景以及一波三折的科學故事,也許對我們另有啟發。

“在前往沃克西哈奇的路上,一種奇特的想法向我襲來”。作者在這本書的序言開篇這樣寫道:1993年寫的書原本基于一個錯誤的決定。為什么說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可以說全書都圍繞著這個“錯誤的決定”的懸念展開。

原來,早在1988年代,以作者和一批高能物理學家為代表的科學家已經游說美國政府建造一座“超導超級對撞機”。據說,如若建成,美國應該能夠提早發現希格斯粒子。然而這一裝置,卻被美國國會在幾年后緊急叫停,倉促下馬,留下了世界最大的“科學廢墟”,也給粒子物理學家帶來了永久的心靈傷痕。作為這個項目的倡導者和發言人,萊德曼曾任費米實驗室主任,1988年因對中微子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多次對國會議員發表演講,說明在物質運動中找到這個“上帝粒子”的重要性。經過諾獎得主溫伯格、丁肇中等人的努力,1988年11月,對撞機如期開工。然而看起來水到渠成的事情,卻伴隨著不斷的爭議和反對。其間的聲音包括:“對撞機既不能治療癌癥,也不能解決男性禿頂問題”“對撞機工程能解決國防安全問題嗎”等等。就是在這種危急存亡的情形下,萊德曼創作并出版了《上帝粒子》,這本書寫作的初衷是“必須讓全社會明白超導超級計算機究竟為何物”。遺憾的是,該工程于1993年10月正式廢除,這本書卻成為了經典。

可以說,全書的動線都是圍繞著這個項目的上馬和最終擱淺而展開的。作者表達了在科學決策中對公眾進行科普的重要性。可能也正是源于此,作者晚年時,圍繞“上帝粒子”做了大量科普工作,除了撰寫科普著作,還進行公眾演講。

2000年11月,我參與組織“中國國際科普論壇”,萊德曼恰好在北京,我們有幸邀請到他做演講,因為播放幻燈的儀器臨時出故障,他干脆跪在地上給大家做報告,其隨意與真誠一時成為論壇的熱點。

《上帝粒子》最初于2003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進出版。當時的副書名“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問題”,這次重版副書名改為“諾獎大師寫給所有人的粒子物理趣史”。對于我這個外行,仍能讀得津津有味甚至為其中的科學家故事、科學史傳奇以及生動幽默的比喻而拍案,這個書名也是確切的。也許“上帝粒子”的發現和未來對外行仍然一頭霧水,但并不妨礙你了解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的不同,不妨礙你了解今天大科學裝置所面對的社會問題。

萊德曼在退休后一直以科學家的熱忱致力于科學教育,此次一并出版的還有作者的另外一本書《萊德曼量子物理通識講義》,是寫給文科生看的物理書,同樣也呈現了這位諾獎獲得者向普通大眾傳播科學的風范。

上帝粒子發現10周年,此書出版30周年,也是這個已經載入科學史冊的超導超級對撞機擱淺30周年。但科學家進行科學普及,包括向決策者進行科學普及的征程遠未結束,仍將演繹新的故事。(作者系科普出版人)

標簽: 上帝粒子 希格斯粒子 一個錯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