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微頭條丨打卡科技館,暑假放飛科普夢

發布時間:2022-07-28 15:41:4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7月16日,合肥小朋友走進安徽省科技館,體驗科普設備、豐富假期生活。 (視覺中國供圖)

科普時報實習記者 張英賢

近日,中國科技館正式恢復線下教育活動,開展2022年暑期系列教育活動。各地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也針對暑假陸續開展科普活動和科學實驗,成為廣大市民帶娃增長知識、避暑消夏的好去處。


(資料圖)

小場館折射大千世界

7月14日,微博大V@凱叔講故事開門見山:“如果暑假出門旅行時間不夠,又想帶孩子見見世面,不妨到博物館、藝術館、天文館、植物園走一走。不一定要學到什么,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保持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和熱愛?!?/p>

從天文到地理,從歷史到藝術,從大自然到自然科學……科普場館、科技館深化科普資源供給側改革,繼續推出多元化活動,不斷滿足廣大公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

北京天文館研究人員通過線上直播,娓娓道來望遠鏡的歷史;廣東省科技圖書館組織中小學生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望遠鏡,孩子們在科學原理探索故事里,理解了科學精神;浙江自然博物院人員巧妙設置“奇妙的動物運動會”課堂,向孩子們講解動物的奔跑能力、游泳能力、跳躍能力等科普教育知識;福建省科技館動物科學分館組織家庭到福州動物園尋找“神奇動物在哪里”的答案,人們觸摸大自然的脈搏,感知天地造物的神秘。

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傳統文化也成為各大場館暑期活動的關注點。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特展內瓷器瑰麗、構造精致,再現了宋元時期米黃釉器物的匠人藝心;江蘇南京中國科技博物館里,孩子們作為一名“文物小醫生”,對瓷器進行修復,體驗沉睡的文物如何“活”起來,感受歷史風采之余,享受文化的饕餮盛宴。

為激發百姓對科學的愛好與興趣,一些場館還針對銀發群體科普時下科技焦點術語。湖北省圖書館舉辦老年人智慧觸網活動講座,通過視頻、圖文等方式幫助老年人理解5G網絡、區塊鏈、物聯網、元宇宙等技術對生活的影響,使老年人在智能社會時代不再“慢一拍”。

VR、AR讓知識“活”起來

“唐青玉人鹿圖佩飾你是神仙嗎”“清光緒泥塑蟠桃會王母娘娘的生日party”“清西園雅集圖核雕蘇東坡的朋友圈”……江蘇無錫博物院通過AR技術,運用即時效應、三維建模等方法,使“寶藏”們“活”了起來,讓吳地文明變得可看、可聽、可感、可寫。

技術已經成為新時尚。暑假期間,一些科技場館、博物館等創新表達方式,用更形象、更可知可感的手段為參觀者提供了解世界科學的新窗口。在山東省威海市海洋科技館,仰望大廳內的LED穹幕,依托3D裸眼數字技術,參觀者仿佛置身海底仰望海面。大家戴上VR眼鏡,就可以跟隨“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海底劈浪前行,穿行于各種海底生物之中。

作為整合科學資源的載體之一,流動科技館在暑假期間也開到基層場所,讓大眾感受到科技帶來的魅力和樂趣。近期“AI石獅流動科技館”人工智能科技展在福建省石獅市舉行,帶來無人機駕駛、感觸圖像識別、智能語音識別、創客機器人等40余件科技產品,激發了不同年紀人群的好奇心。

生存技能成為安全科普重點

暑假是青少年意外傷害高發期,生命安全科普顯得尤為重要。

依托四川省成都市科技活動周,成都市青少年宮在九里堤校區開展科普基地夜間活動,凸顯防災減災教育的實踐性。在九里堤校區成都防災減災公園,建有災后街道,孩子們可在看起來搖搖欲墜的房屋周圍模擬震后室外逃生。在野外,一根繩子打成不同的結,就可以發揮各種作用。在九里堤校區生存公園,孩子們跟隨專業人士將繩子花樣打結。此外,孩子們還能學習到滅火器、交通安全等知識。

每年暑假都有孩子走進廣東省平安廣州安全科普培訓基地。今年舉辦的夏令營活動將持續到8月,通過每期6天5夜的生存技能安全訓練,孩子們將化身為小小消防員、小小急救員、小小野外生存家。

7月—9月,全國20家地質公園還結合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洪澇災害、地震等主題,組織開展自然災害防治與安全教育活動,向入園游客尤其是研學師生傳授自救與逃生等應急處理方法,提升公眾的安全防護意識和自救能力。

標簽: 在九里堤 大千世界 生存技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