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暑期,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白族“魚米之鄉”!正如媒體報道:大理旅游業強勢復蘇,7月上旬游客超230萬人次。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白族先民就在這塊盛產魚和大米的富庶之地生息繁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2021年,我國白族人口209萬,約80%聚居在此。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而青海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居住著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14個少數民族,其中白族占全縣總人口近一半,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三江之門”已形成響當當的旅游文化品牌。此外,在云南麗江、貴州畢節、湖南張家界、湖北施恩等地也有白族自治鄉,也都是民族風情旅游的好去處。在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中,白族飲食受歡迎有多方面原因,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食材資源,高手在民間的烹飪技藝,尊老敬客的飲食文化??
《中國烹飪百科全書》記載: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臨近的一些地區,地理條件優越,物產豐富,一向有‘魚米之鄉’稱號。白族主要從事農業,主要農作物有稻米、小麥、玉米、蕎麥、豆類、洋芋和其他雜糧。蔬菜種類繁多。普遍養牛、羊、豬、雞、鴨,并捕撈淡水魚蝦。水果以大理的雪梨、賓川的橘柑最為著名。聞名中外的下關沱茶就是大理的特產。白族喜食酸辣麻甜食品,飲烤茶。白族人民烹飪技藝高超,善于烹制各種美食。”廣播有聲、電視有形、書報可讀、網絡互動等多渠道食品宣傳時,白族美食總是博古通今,濃墨重彩。
集沙鍋原料之大成——大理沙鍋魚。以大理特產的洱海魚為主料,選用祥云沙鍋,有序投入多種食材,成品令人叫絕:湯沸魚動,如魚游水;水鮮陸畜,葷素俱全;質感適口,齒頰留香。這是白族傳統名宴上的名菜。
中秋佳點千年傳承——大面糕。呈圓形,直徑約66厘米,中間厚度約17厘米,糕面光滑,“合家團圓”或“中秋賞月”文字四周點綴干果、水果、熟毛豆、月餅。按照古俗,此糕由當年娶進家的新媳婦制作,大面糕光滑無裂口、色澤白、形狀美,其廚藝會更受夸獎。
另辟蹊徑的“看人下菜碟”——“弟香子”、燉蓮藕、釀百合。白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稱白語;也有本民族的文字,稱白文。白語“弟香子”,即花生。白族待客熱情重禮,宴請客人必上一盤花生米佐酒。花生米在殼里親密相擁,如同胞骨肉,借此表達對客人的親密無間。如客人遇到不順,心中郁悶,則必上燉蓮藕(寓意為遇事想得開、心情舒暢),還必上釀百合(寓意主客情深意長,百年合好)。
白族有尊老敬客的傳統美德,飲食習慣也不例外。白族人民見到老年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路、讓座、敬茶。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先敬給老人。吃飯時先請老人坐上席、先動筷子,晚輩隨時為老人添菜加湯。客人來訪,先奉獻“三杯茶”:“頭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綿”,注重茶俗細節借以表達對客人的深情厚誼:“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敬茶以潔白精致小巧的瓷杯為上品;斟茶以夠品一口為限,因為白族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的鄉俗。
(作者系中國藥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