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時快訊】鰭、翅膀和四肢的差別,比看上去更小

發布時間:2022-08-12 15:47:5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鳥兒撲棱著翅膀在空中飛翔,魚兒搖擺著鰭在水中游動,而我們人類每天都要用胳膊和雙腿完成各種動作。估計沒有人會將人的胳膊和雙腿,跟魚鰭、牛蹄或鳥的翅膀混為一談,因為它們看上去差別太大了。

然而,如果你有一雙透視眼,能看到皮毛和血肉之下的骨骼,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它們的骨骼結構竟然如此相似!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魚、牛、鳥等動物雖然外觀迥異,但它們都是脊椎動物。我們人類也是脊椎動物,摸一摸你的后背,正中的那根骨頭就是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魚、牛、鳥和我們人類都起源自同一個祖先。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從海洋到陸地


(相關資料圖)

在距今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忽然涌現了各種各樣的動物,這就是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海洋里的一種蠕蟲發育出了一條貫穿背部的中樞神經。從此,脊椎動物登上了生命演化的舞臺,而這種蠕蟲就是所有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當然,從蠕蟲到人類要經歷漫長的演化過程。最早出現的是魚類,接著是更多種類的魚。到了約4億年前,海洋中遍布著兩大類硬骨魚——輻鰭魚類和肉鰭魚類。前者的家族不斷壯大,逐漸“征服”了江河湖海,我們如今常見的鯉魚、鯽魚、鱸魚等都屬于輻鰭魚類。而后者則開辟了另一番天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種肉鰭魚演化出了由一根大骨頭和幾根小骨頭組成的鰭。后來,一些肉鰭魚發育出更強壯的鰭,它們在鰭的幫助下踏足海洋與陸地的交界地帶,甚至在陸地上爬行。

登上陸地使它們得以躲避海洋中的大型捕食者,而且它們發現,陸地上到處都是美味的蟲子,生活既安全又富足。于是,它們待在水里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了。漸漸地,它們的鰭演化成了四肢,它們還發育出了踝關節和腕關節,它們變得更擅長行走,反而不太擅長游泳了。終于,它們演化成了一種新的動物——四足動物。

最早的四足動物長得很像大型蠑螈,其行走方式與海豹很像:用前肢撐地,身體一拱一拱地前進。兩棲動物(如青蛙)、爬行動物(如蜥蜴、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如我們人類,還有鯨、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這些長著四肢或翅膀的動物,都是從四足動物演化而來的。甚至連蛇這種沒有腿的動物也屬于四足動物家族,因為蛇是在后來的演化過程中才失去腿腳的。

不同的外表,相同的骨頭

天上的鳥兒長著羽毛,地上的牛羊長著毛發,水中的海豚卻全身光滑。它們長得如此不同,為什么會來自同一個祖先呢?這是生物演化的結果。

我們如今看到的各種生物,都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生物在一代代的繁衍中會發生一些自然變異,產生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有的毛發更少,有的腿更長。如果新特征能幫助它們更好地適應環境,擁有這種特征的個體就能更好地生存下來,生育更多后代,并通過遺傳讓這些特征保留下來。經過數百萬年,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生物就有了不同的面貌。

比如,一些四足動物演化出了更長的四肢,“大長腿”讓它們更擅長奔跑;再后來,它們還演化出了堅硬的蹄子,從而跑得更快了——最終,它們演化成了馬。再如,一些四足動物演化出了較長的前肢,“長胳膊”又漸漸演化成了覆蓋著羽毛的翅膀——它們演化成了鳥類。又如,一些四足動物演化出了爪子,而一些有爪動物又演化出了用手制造工具的能力——這就是靈長類動物。

為了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四足動物的后代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但在身體內部,它們又都保持著相似的骨骼結構。科學家正是通過隱藏在化石中的骨骼證據,發現了動物間的親緣關系。

長著“四肢”的魚

四足動物竟然都是肉鰭魚類的后代,這聽起來太不可思議了。這種觀點有證據嗎?當然有,證據就是一堆“骨頭”——一種長著“四肢”的魚的化石。

2004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尼爾·舒賓帶領一個研究小組來到位于北極圈內的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尋找化石證據,從而了解肉鰭魚類是如何離開海洋,開始陸地生活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舒賓的團隊有了驚人的發現:他們找到了一塊有3.75億年歷史的動物化石,這種動物同時具有魚類和兩棲動物的特征,它們的“鰭”擁有雖然原始、但功能相當于四肢的腕骨和趾頭。這塊化石證明了四足動物的祖先來自史前海洋。舒賓將這種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提塔利克魚?,F在,科學家認為,提塔利克魚是介于魚類和早期四足動物之間的物種,或者說,它們就是最早登上陸地的海洋生物之一。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

標簽: 四足動物 脊椎動物 肉鰭魚類 輻鰭魚類 兩棲動物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