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在南極內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資料圖】
曾作為中國南極考察隊員的“90后”李航,是一位科普達人,他寫的《在南極的500天》出版后,就成為圈里的“極光少年”。如今,李航捧著剛剛出版的《你好,中山站》,輕輕地對著尚未足月的兒子說:“你好,小西瓜,你的第一本科普讀物來了,這是爸爸寫的呦。”
你好,中山站
《你好,中山站》的“主人翁”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建于1989年的中山站位于東南極大陸,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南極科考大樞紐”。它距離北京大約12553公里,極少有人可以抵達。
李航,曾在南極工作近700天,僅在中山站的時長就有500多天。他主要負責我國北斗衛星南極地面觀測站的運行與維護,后來還參與了“雪鷹601”極地航空遙感等項目。
其間,李航在中山站看到了考察隊員在極端環境下無怨無悔地奮力拼搏,看到了遠離人類文明的各國考察站之間的真誠互助,看到了“耀武揚威”的帝企鵝、經常迷路的阿德利企鵝、不時跳躍出水面的虎鯨、剛剛降生還沒睜開眼睛的海豹,還看到了漫天飛舞的極光……這些,都被寫進了《在南極的500天》這本書里。
《在南極的500天》意外“火了”之后,很多人“順著網線”找過來,李航由此感受到公眾對南極充滿了熱情和好奇,尤其是很多青少年對極地更是充滿熱忱。此時,李航也即將升級做父親,“想給自己孩子以及更多小孩子寫一本可以看懂的南極科普圖書。”于是,科普漫畫圖書《你好,中山站》誕生了,和崔祥斌、張晗所著《雪龍號出發了》以及徐小龍所著《這里是北極》組成了“中國大科考系列繪本”。相比《在南極的500天》以文字為主,新書則是以漫畫為主,“更直觀、更科普,希望能給小朋友幼小的心靈種下探索南極的種子。”
你好,南極光
中山站只有兩個“季節”——極晝的夏天和極夜的冬天。所謂夏天,氣溫經常在零度以下;而冬天就更是低溫嚴寒。長達半年的漫漫極夜,天地間漆黑一片,非常考驗人的心理和意志。但這黑幕上有大自然的極致饋贈——美到令人窒息的極光。
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中山站在極光觀測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李航介紹,當宇宙中大量的高能粒子闖入地球的大氣層,在磁場的作用下,會和高層大氣中的分子或原子發生碰撞,反應后產生的能量最后以光的形式釋放,最終形成人們在地面肉眼所見的極光。由于參與反應的大氣粒子種類不同,發生反應時的高度各異,最終極光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形態。
駐守在南極中山站期間,由于工作需要,加上他本人對極光的癡迷,李航經常獨自跋涉在夜色中的雪地里,頂著狂風,如饑似渴地抓住每次拍攝極光的機會。在他的鏡頭里,極光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和顏色——有的像鯨,有的像如意,有的像彩帶;有的是綠色,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粉色……“當我跋涉在廣袤無垠的冰原上,或者站在深邃絢爛的星空和極光下,自然的力量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讓我完全沒有招架的能力。”李航說。
面對無比絢爛卻又轉瞬即逝的極光,李航拍攝了10萬多張照片,努力用相機“留住”它們。中山站臉譜油罐、極光觀測棟、中山石,都留下了李航拍攝的足跡,也和極光一起“入鏡”,講述著那一刻的天地。
熱愛,不僅可抵漫長極夜,還會帶來驚喜——李航拍攝的極光照片登上了《自然》和《中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天文》,也被很多媒體大量轉載。他利用長時間曝光拍攝的星軌圖,還曾被美國宇航局采用,并在英國倫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展出。
你好,李老師
隨著《在南極的500天》的出版和極光照片的“破圈”,李航逐漸積累了知名度。“很多網友在各平臺留言,問我南極的各種事情,還都特別客氣叫我‘李老師’。”
2016年,在母校武漢大學作講座,講解極地考察科普知識,算是“正式出道”,李航開始走上了做科普的道路。此后,他在北京、上海、天津、廈門等城市多次參加極地科普知識的講座,甚至曾受邀前往芬蘭參加極地旅游與科普活動,還作為青年代表在CCTV《開講啦》欄目講解南極科考知識……
“一方面,當我到過絕大多數人到不了的地方,體驗過了絕大多數人不曾體驗的經歷,自然而然就有了分享的欲望。另一方面,恰逢國家對極地科考事業的重視,以及社會公眾對包括極地、全球氣候變化等越來越關注,給予了我表達自己經歷和體驗的機會。”李航一直很感恩自己有機會抵達南極。
“一次次地從大家關注的眼神里,看到了興奮與好奇,這種互動對我來說擁有非常神奇的力量。”因此,雖然學業和工作都很繁忙,但李航一直堅持見縫插針地寫書、做PPT、剪視頻,線上、線下堅持做科普。
在李航看來,做科普是自己和讀者的“雙向奔赴”。
標簽: 主要負責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