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焦點訊息:讓“成為科學家”重回孩子們的理想選項

發布時間:2022-09-19 15:34:0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未來中國》節目制片人、科學發起人陳辰做客第57期“科學咖啡館”。(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其實都是有輻射的。可以說,列車員推這個小車,其實是在傳遞能量;如果他從車尾往車頭走,傳遞的還是正能量。”在國內首檔前沿科學思想秀《未來中國》的節目中,脫口秀學霸、哥倫比亞精算數學碩士呼蘭玩起了“科普梗”。


(相關資料圖)

“我們搭建的是一個談話場,讓科學家能夠展現出可愛的一面。同時,我們還要做科學脫口秀,因此觀眾們可以在節目中看到熟悉的脫口秀面孔。”在第57期科學咖啡館的活動上,《未來中國》節目制片人、科學發起人陳辰談到節目創作的初衷。

《未來中國》用十期的探索與發現,讓我們離科學答案更近了一點。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精準的定位與授時實力,讓時空信息盡在掌握;化學材料的重大突破,讓生活充滿“神奇魔法”;“深海勇士”深入海底探測,帶我們發現豐富的資源;“中國天眼”接收到的神秘信號,為人類探尋地外文明提供線索;腦科學的探究,將成為攻克大腦疑難雜癥的“利器”;基因“導航圖”的構建,為解鎖生命密碼提供可能;量子技術的刷新,賦能通信安全;可控核聚變的點燃,將提供更多清潔能源……

“科學榜樣”碰撞思想火花

《未來中國》革故鼎新,以十個科學前沿領域為主題,讓一群頂尖科學家從幕后走向臺前,揭秘科學背后的原理,樹立了一群既有創新精神、又對自己探索的領域有著無窮熱愛的“科學偶像”。

陳辰介紹《未來中國》串聯科學榜樣和年輕學霸們之間的高能研討,深度提煉每期內容的核心觀點。回顧這季內容,我國科學家們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社會重大需求、面向人類生命健康,自主研發、自主創造,用責任與擔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助力“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推動“腦科學計劃”,打造“人造太陽”……

“如果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你連做人的尊嚴都沒有。”北斗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這樣詮釋自主導航系統的重要地位;“在量子通信方面,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國目前處于領跑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述說振奮人心的消息;“通過吸收消化和自主研發兩條路,我國掌握了三代核電全部技術,其他國家不可跟我們匹敵。”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離子體物理學家李建剛說起這項成就,眼泛淚光。

還記得那位拎著布袋子站在復旦大學袁成英樓門前,袋子里裝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證書的趙東元院士嗎?讓陳辰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期聚焦材料的節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帶來了一個布袋子送給年輕人。他說,希望年輕人用他們的科學成果把袋子裝滿。

這些“科學榜樣”中,有國家兩院院士,還有引領國家發展的“科學大拿”,從行業上涵蓋了物理、生物、計算機、航天等多個領域。節目中,這些頂尖科學家將用最生動形象的比喻、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親自解密“國之重器”背后的科學奧秘,傳遞矢志創新、堅守熱愛的科研精神。

“科普梗”讓知識點與笑點“齊飛”

為了消減觀眾對復雜科學原理與科學應用的疏離感,《未來中國》設置了“科學青年團”,他們是一群高學歷、高顏值、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的年輕人,以更貼近年輕人的視角,為科學知識帶來不同方面的解讀。

為創新節目形式,時下熱門的脫口秀也被引入,作為介紹前沿科學的輸出載體之一。

談戀愛怎么就無腦了?在一期“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的節目中,科學青年團的脫口秀演員龐博在節目中分析了傳說中“一談戀愛智商為負”“十級濾鏡看對方”的“戀愛腦”是如何產生的。“愛情也是一種程序,它的控制中心丘腦在大腦深處會不斷分泌出多巴胺、腎上腺素等戀愛興奮劑,使愛的感覺源源不斷。”碩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衛星通信專業的他曾是一名程序員,做起科普來也是全程知識多、笑點足。

“月亮不睡你不睡,太陽起了你不起?”百大UP主“芳絲塔芙”賬號運營者唐騁介紹了起床困難戶的真實情況,并科普了人類為什么要睡覺,更真誠地奉勸大家“不好好睡眠就要永眠了!”

用幽默的方式詮釋晦澀的科學知識,在科學青年團的幫助下,我們不再恐懼未知。在無限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深入海底,一次次望向遠方。

正如國家天文臺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所言,“如果我們不知道地球文明持續多長時間,就很難量化估計銀河系里,地外文明和地球文明擦肩而過時,是否知道彼此”。

科學點亮“心燈”,除了這些,還有什么?“我們更希望,‘成為科學家’重回孩子們的理想選項。”陳辰如此期許。

標簽: 復旦大學 地球文明 地外文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