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場秋雨一場寒。近期驟降的氣溫讓人一時難以適應,很多人感覺疲倦乏力、胃脹便秘、腰酸背痛的癥狀又找上了門。
同樣被這些癥狀困擾的小李是一個妥妥的養生達人,聽說艾灸腹部可以補氣血、祛宮寒,入秋后,她就給自己安排了腹部艾灸。剛開始做艾灸的時候,小李覺得腹部暖暖的很舒服,誰知一段時間后,她感覺肚子開始脹氣,出現走竄痛,到后來甚至還拉了兩回肚子。困惑的小李就診后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自己在艾灸期間吃過很多生冷的東西所致。
艾灸,也叫艾灸法,是指以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也可在艾絨中摻入辛溫香燥的藥粉,以加強功效。此療法具有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尤其適用于慢性虛損性疾病或以風、寒、濕邪入侵為主的疾病。
很多人知道艾灸對身體好,但對艾灸的作用機理不甚了解,所以在操作中或治療后出現一些癥狀時,容易產生誤解,甚至開始緊張,認為是傷到身體了。其實不然,這些癥狀不是艾灸傷身的表現,而是自身的排病反應。
除了小李出現的上述現象,艾灸治療過程中還有以下幾種易被誤解的反應。
皮膚瘙癢。艾灸通過溫通作用驅除體內的風寒濕邪,一部分風寒濕邪經皮膚排出時,會刺激局部皮膚,可出現暫時的瘙癢、麻木等感覺,甚或伴隨紅色斑疹,但堅持艾灸一段時間后,隨著體內邪氣的減少,癥狀即可緩解。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少部分人對艾葉過敏,當出現過敏反應的瘙癢或皮疹時,不宜再行艾灸治療,應立即停止操作。
出水。艾灸后身體滲出水液,說明體內濕氣重,經絡堵塞,使灸感、熱量不能向內或向四周傳導,而聚集于局部,蒸液外出。如果水液無色清澈,說明是寒濕引起,多與脾腎陽虛有關;如果出水發黃、油膩,則多提示濕熱內盛。
脹氣、打嗝、矢氣、排便多。寒主收引,寒性凝滯,體內寒邪積聚,則胃腸蠕動緩慢。艾灸溫通臟腑經絡,使胃腸蠕動增強、加快,導致脹氣,進而從上口或下口排出,表現為打嗝和矢氣。而對于腸道宿便多的人群,艾灸后更是容易出現排便增加,甚至腹瀉的情況。
灸法由于操作簡單方便,過程體驗舒適,許多人把它作為日常保健的方法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艾灸治療也要因人而異。首先需要根據病情辨證,再確定灸療部位、時長、灸量等。隨意自行操作不僅可能解決不了原有問題,還有可能出現燙傷等意外,甚至適得其反。建議大家身體若有不適,應前往正規醫院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作者系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治醫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