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時快訊】“防治松材線蟲,3億元,我感覺花冤枉了”

發布時間:2022-11-01 15:43:29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caobo

駱有慶實驗室內的蟲蛀木標本墻 駱有慶供圖

巨大的疫木伐根堆積如山(圖中人物為駱有慶) 駱有慶供圖


(資料圖)

大型機械一條龍挖除粉碎疫木伐樁 駱有慶供圖

疫木伐樁的剝砍一體刀 駱有慶供圖

說到蛀食林木的天牛,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駱有慶興致濃郁,他研究天牛到了癡迷的程度,實驗室滿滿幾面墻掛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蟲蛀木標本,甚至供學生開會用的會議桌、坐著的木墩等辦公用具,也都是蟲蛀木做成的。夜晚時分還能從新收集來的標本中聽到蟲子啃食木頭的沙沙聲,他人稱其為“雕蟲齋”。這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專家,最近因為一項天牛的研究,精準提升了松材線蟲病防控技術水平,給國家每年節省數億元的防治資金投入。這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直覺告訴我“可能不用除根”

“松材線蟲太有名了,是世界多國公認的重大入侵生物。松材線蟲病是松樹的癌癥,所到之處成片的松樹就毀了。”談到松材線蟲,山東煙臺市森林資源監測保護服務中心教授級高工王傳珍拉開了話匣子。

染上松材線蟲病,有過數十年害蟲防治一線經驗的王傳珍也沒啥好辦法,“只能伐掉受害木,對伐樁要么覆膜,要么用鋼絲網罩,或挖除伐樁進行粉碎處理,真是斬草除根。”

“斬草除根”并非易事,最難辦的是松樹根,有的甚至要用大型機械挖除,極為費工費力,投入巨大。以2021年全國染病枯死松樹1407萬株計算,伐樁處理要花費近3億元。

“第一次見到疫木伐樁堆積的‘山’,是我兩年前在山東煙臺牟平區考察黑松海防林,真是觸目驚心。長期以來,褐梗天牛被當作松材線蟲的傳播媒介,被危害的松樹都要挖出整個根系。”駱有慶告訴《中國科學報》。

看到此情此景,作為一個研究天牛的專家,直覺告訴他“可能不用除根”,“每年3億元,我感覺花冤枉了。” 基于對天牛習性的把握,松墨天牛應極少入侵樹木根部危害,而褐梗天牛的生活習性,傳播松材線蟲的可能性極低。但這需要通過研究才能得到科學的答案。為此,在國家林草局科技司和生態修復司的大力支持下,他組織了10多個單位組成、產學研用結合的項目組,迅速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與調研。

松材線蟲成蟲的長度只有0.8毫米左右,其傳播必須要依靠媒介昆蟲天牛的攜帶。在感染松材線蟲瀕死的松樹中,媒介昆蟲,比如說松墨天牛化蛹蛻變為成蟲時,會吸引松材線蟲的擴散型幼蟲集中,并進入天牛的氣管。天牛成蟲從松樹中羽化出孔后,需要尋找新鮮的松樹嫩枝條啃食并補充營養。在天牛大快朵頤的過程中,線蟲從被啃食的傷口傳播到健康的松樹中去。

以前的研究認為褐梗天牛是松材線蟲的傳播媒介。駱有慶項目組經過對以往的研究條件和方法的細致分析,圍繞關鍵科技問題,設計了系統嚴密的調查和試驗方法,通過分子檢測和對天牛生物生態習性的精細觀察,得出了可靠的新結論。

“萬里挑一”驗證科學設想

前人的研究發現,脅迫條件下(或狹小的空間中),褐梗天牛會通過咬刻松針吸食松汁等方式,從染病松樹上攜帶少量的松材線蟲。

項目組成員、北京林業大學高級實驗師任利利表示,但在自然條件下,褐梗天牛這類危害衰弱松樹為主的次期性害蟲,成蟲壽命短,不需補充營養,產卵無須刻槽,樹皮上不會產生傷口。如果能夠證明褐梗天牛不會傳播松材線蟲或傳播效率很低,防治策略就可以調整。

研究樣本采集需要達到一定數量、范圍才符合科學要求,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駱有慶只能一個電話接著一個電話打,他一遍遍搜索朋友圈,托業界的同行幫忙聯系。“大家都知道一旦這個研究取得突破,可以提高防控技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免除巨額的資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任利利說。

從南到北的多個省市,項目組選取了35個采樣點,委托各地林場捕獲天牛數萬只。對于褐梗天牛,在山東威海、煙臺和遼寧大連、撫順等多個疫區分別捕獲采集褐梗天牛成蟲2萬余只;最終,2萬余只中只有8只攜帶松材線蟲。

大量真實可靠的數據證實了駱有慶的設想。他們得到一個結論,褐梗天牛在自然條件下攜帶松材線蟲病幾率極低,也不會通過啃咬松針或產卵傳播松材線蟲病。國家林草局科技司和中國林學會森林昆蟲分會基于項目組的研究結果,先后組織三次專家論證會,得出明確結論:自然條件下褐梗天牛對松材線蟲病大規模傳播流行的作用極小。

對于松材線蟲的主要傳播媒介松褐天牛,則需要證明它主要侵害松樹的主干和大枝,一般不會侵入根部或伐樁。項目組在湖南、安徽、遼寧等地解析與分析伐樁近7000個,也明確伐樁中發現松材線蟲的幾率極低,可以忽略不計。

研究結果證實,疫木處理不用伐根。“我做森林有害生物防控幾十年了,深感松材線蟲的嚴重危害和防控難度。項目組真的是敢于質疑、實事求是、齊心協力、成效顯著,打了一場高效協同的科技攻關。”浙江省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的沈元華深有感觸地說。

寫進技術方案比發論文更重要

不久前,國家林草局《松材線蟲病防治技術方案(2022版)》正式公布,駱有慶和團隊成員得知,松材線蟲相關研究成果已轉化為技術方案,這讓他們欣喜無比。該方案指明了分區施策,一般情況下可不做伐樁處理,避免無效之舉,提升精準防控水平。

“很多地方山高路遠,機械根本無法上去,只能靠人工挖根,成本巨大可想而知,技術方案的調整解決了地方的巨大人力物力方面的壓力。立足國家重大技術需求,求真務實做科研,是真正把精彩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國家林草局原造林司總工、中國林學會森林昆蟲分會名譽理事長吳堅說。

湖南省森防站站長黃向東表示,在湖南應用這項研究成果,每年可以節約防控經費3000萬元以上。

雖然不用挖根了,但在松材線蟲的新傳入區,為提高拔除疫點的保險系數,還需對伐樁進行剝皮處理。為此,駱有慶還指導地方森防站創制了伐樁處理工具,剝砍一體刀。“當地鐵匠水平挺高,我簡單畫個示意圖,他就做出來了,工效極高。”駱有慶邊說邊比劃著,眼睛了泛著喜悅的光芒。

大量的調查實驗數據與研究結果,足以支撐多篇SCI,但駱有慶有自己的想法,“一般來說,SCI刊物的論文,主要受眾是科研工作者,基層森防站的技術人員關注少。”研究團隊將核心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森林病蟲》上,原因僅僅是這本雜志是森防基層技術人員必讀的,能更直接地服務生產實踐。

標簽: 松材線蟲 松材線蟲病 技術方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