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報道:科幻為未來插上想象的翅膀——觀《未來漫游指南》有感

發布時間:2022-11-30 11:39:26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11月16日,科幻天文科普紀錄片《未來漫游指南》在B站上映。該片每集50分鐘,共3集。由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作為線索人物與講述人,邀請了全球多名前沿科研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同探索劉慈欣科幻作品中提及的情節、科技與假想,是如何在我們身邊發生的。

目前已上線的《未來漫游指南》第一集“第一次接觸”,圍繞著地外文明與人類文明的接觸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話題,以劉慈欣的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白堊紀往事》等作品為線索,講述了旅行者號、“德雷克方程”“中國天眼”等許多與地外文明與人類文明的第一次接觸有關的故事,并對人類未來更進一步探索宇宙進行了展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相比于許多其他的天文科普紀錄片,《未來漫游指南》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用生動鮮活的例子與科學嚴謹的語言講解天文科普知識的同時,圍繞“科幻”這一表現科學技術遠景對于人類文明影響的文藝形式,以各種宏大精美的畫面和恢宏大氣的音樂,展現了人們對于遙遠未來的真切想象。

人生很長,從志學而立,到不惑知名,再到耳順不逾,累計數十個歲月。其中的悲歡離合、愛恨聚散、成家立業、功過得失,人各不同,堪稱是千姿百態,一言難蔽。

可是相對于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是整個宇宙以億年來計算時間的尺度來說,人生又很短,短得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于這些更為廣闊的尺度,人生好像沙漠中的一粒沙子,會被最微弱的一絲微風所吹起;又似大海中的一片水草,會隨著最平靜的海浪而起伏。

人生正是這樣一種小與大的結合體,小在個體,大在群體。在每個人個體的尺度,人生小若縹緲鴻毛;但是在整個人類群體的尺度,人生則大若浩瀚星河。

早在廣義上的人誕生之初,古人類就憑借著一代一代的智慧積累,完成了石器的創制、火的使用、語言文化的發明等一系列歷史性的突破,最終成長為狹義上的人,也就是智人。進入我們更為熟知的人類歷史,無數先人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用他們各自的人生,造就了如今人類包括科學在內的一切輝煌文明,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黑暗中一盞盞不滅的明燈。

若沒有他們和他們的人生,《未來漫游指南》這部紀錄片、撰文的筆者和正在閱讀的你,甚至是“科學”“天文”“科幻”這一系列的概念都將不復存在于廣袤的宇宙中,只有一群外表和我們無異的類“人”生物在銀河系邊緣的一個恒星系第三顆行星的草原上漫游,重復著生老病死的無限循環。

科幻固然是有邊界的,曾經的科幻或許已經成為了現實,如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或許在如今看來荒謬得如同笑談。按照歷史的一般規律來說,我們當下科幻作品中設想的一些情況,在未來大抵也會如此。這非但不能否定科幻的價值,反而應該視為科幻創作者思想深刻、想象勃發的標志。作為一名寫作過數篇科幻作品的文字創作者,筆者對此感同身受,亦深表自豪。

在科幻這一角度,我們不應恥于犯錯而停滯不前,而應恥于缺乏想象力而千篇一律。如果說科學家是腳踏實地,進行未來道路的探索,科幻作家就應該仰望星空,用科幻作品將未來的無數可能性排列出來,幾至于窮盡。要讓科幻作品展望于當下,見證自未來,雖不敢堪稱不朽之盛事,當無愧于璀璨之文章。

天體的數量或許在足夠遠的未來后是可能窮盡的,宇宙在無盡長的時光后甚至可能迎來無法逆轉的坍縮,地外文明的形態或許會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惟有人類的想象力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廣于最浩瀚的宇宙星海,寬過最波瀾的時間長河。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能帶你去任何地方”。在當下的時代,我們或許無法讓肉體乘輕舟,踏破萬里星河,但卻能讓思想穿時空,行遍千心所及。七尺軀難行百里,想象力可踏千空。科幻為未來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讓人們的思想在科幻設想出的“未來”盡情翱翔。

標簽: 科幻作品 地外文明 第一次接觸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