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上有很多關于食品添加劑的討論。有人一直疑惑:挑選食品時,是否配料表上的添加劑品種越少越安全、越健康?對此,筆者首先肯定看配料表的做法,但也要提醒:使用添加劑品種少,未必添加總量少,也未必更安全,要看具體情況。
看添加劑總量是關鍵
第一種情況:品種多,添加劑總量可能會略多一些。小時候吃的某些糖果,每層有不同顏色,且特別濃,連舌頭都被染色了。毫無疑問,這些糖果中的色素添加總量比較大。但由于加了多種色素,按單位重量的產品來計算,哪一種都不超標。還有,食品需要染成某種天然顏色,得用不同色素來調配,跟作畫調顏料一個原理。我國許可使用的合成食用色素有紅、黃、藍3個系列,沒有綠色和紫色,這就需要藍+黃調出綠色,藍+紅調出紫色。也就是說,沒法用一種色素解決,至少要加入兩種色素。不過,糖果、雪糕、冰淇淋、生日蛋糕等需要使用合成色素的食物,本身就不該多吃。如果遵循健康飲食原則,只是偶爾食用,顯然攝入合成色素的量就小了,很難達到產生明顯危害的程度。相比而言,注意控糖、避免脂肪過量才更重要。
【資料圖】
第二種情況:品種多,添加劑總量反而更少。人們可能注意到了,有些食品喜歡使用“復配”添加劑。比如一種雪糕中用3種增稠劑或凝膠劑,一種肉腸中用幾種磷酸鹽等等。這絕不是企業濫用食品添加劑,相反是為了達到3個目標:提高效果,減少用量,降低添加劑帶來的成本。因為食品研究發現,在比例恰當時,混用某些添加劑可以發揮“1+1>2”的效果。比如,研究發現刺槐豆膠和卡拉膠兩種膠就是“良配”,在比例合適時,可以形成柔軟的膠凍,也能幫助冰淇淋和雪糕擁有細膩柔滑的口感,每種只需用0.1%―0.2%而已。如果單用某一種膠,用量需要更多,效果卻沒那么好。
第三種情況:復配添加劑可以提高便利性和安全性。食品添加劑都是微量添加物質,用量通常低于1%,甚至是0.1%以下。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還好,在餐飲操作中就很難把控數量。
比如說,要讓肉質變嫩,很多廚師會加點食用堿(碳酸鈉)和芡粉;要讓面食膨松,傳統做法需要用點小蘇打(碳酸氫鈉)和明礬(現已禁用)。小蘇打必須配合其他酸式鹽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但用什么來配?加多少才好?零點幾克的量廚房秤很難稱準。因此,如今市面上便有了各種復配的“嫩肉粉”“膨松劑”。嫩肉粉里有降解蛋白質的蛋白酶、堿和淀粉,有的還添加了味精、雞精等。膨松劑也一樣,除了加入產生蓬松口感的小蘇打和酸式鹽,還可能加入少量香精。只要按照使用說明添加,添加劑就不會過量,廚師也可以省去麻煩,消費者在家也能做出大廚口感了。
目前,我國已經禁止餐飲店直接使用亞硝酸鈉(或亞硝酸鉀)了。不添加它,擔心肉類熟食在儲藏中產生肉毒素;添加它,又擔心廚師使用過量產生微量致癌物,甚至因為管理不善發生中毒。如果做成復配的食品添加劑產品,就安全多了。首先是亞硝酸鈉的量經過稀釋,不容易過量;同時,在復配時會加入抗壞血酸(維生素C)或異抗壞血酸鈉。它能夠促進亞硝酸鹽分解,提高它的工作效率,避免殘留在肉類熟食產品中。
挑選含添加劑食品注意什么
一是細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一種食品就算所使用的添加劑品種不多,但油、鹽、糖含量高,熱量(能量)過高,蛋白質很少,新鮮天然原料含量低……這種情況,就不值得多吃。如傳統的曲奇,是面粉+牛油/黃油+白糖的組合體,就算食品添加劑品種不多,也不應當天天吃。
二是要考慮買食品的健康目標。如果買酸奶是為了補鈣,那么它加了哪種增稠劑并不是主要考慮的,其中有多少蛋白質和鈣才是關鍵(鈣不是強制標注成分,一般來說蛋白質高的產品鈣含量也高)。
三是要清楚自己最想避免的是哪些食品添加劑。例如,有些人經過醫療檢查,發現對某種添加劑敏感,或者心理上無法接受某種添加劑,那就要仔細看食品配料表,避免選購標注這種添加劑的食品。
(作者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注冊營養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健康系副教授)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