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悅讀科學
“空間的度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世界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向我們系統地展示自己超乎想象的宏大。它比我們之前所認知的更為高遠……”捧起《空間簡史》,我跟隨意大利作家托馬斯·馬卡卡羅的腳步,徜徉在空間探索的海洋里。從猿人直立行走對空間方位的判斷,到引力波概念的提出,無數科學的先行者跨越海格力斯之柱,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不斷刷新著人類的認知。
《空間簡史》以“簡史”的形式,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從史前時期到科學飛速發展的現代各個階段,人類好奇而又不安分地探索著世界。他們不斷尋求著視野的開拓,越過高山,跨過大洋,用感知空間的手觸摸萬物,將求知的腳步邁向每個角落,并期待著“新的生命組成,新的進化方法,新的宇宙理論在未來進入人們的生活,再次拓寬人們的視野!”
人類對于空間的認知可以追溯到至少一萬年前。無知的遠古人類生活在藍天下,卻不知其為何物。早期人類的足跡遍布全球,但卻從來不清楚自己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后來他們開始慢慢地、斷斷續續地以探測空間為目的進行探險,下探地理,上感天文。
直到中世紀末期,在無數航海者和數學家的努力下才繪出了第一幅地球平面球形圖,指導船只向西航行。而后,隨著環大西洋貿易興起,世界變得煥然一新——經濟、科學、技術都蓬勃發展,使得人們對空間的認知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相繼被發現,太陽系也因此得以擴充。人們發現宇宙并非僅由太陽系構成,隨之而來多元宇宙的理念不斷完善。
縱使古代對宇宙的探索不斷深入,但畢竟古人的思維趨于理想化,有時是掌權者的控制,有時則是出于對真理的恐懼。正如直布羅陀海峽的海格力斯之柱上刻有“切勿穿越”的禁語,直到16世紀人們才敢打破這項禁忌,探索到更為廣闊的世界。
從刀耕火耨的原始時代,到孜孜求索的中世紀,再到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不斷更新著……而飛速增長的究竟是什么呢?是關于宇宙的認識,還是關于自身無知的認識?我們也更意識到“越思考,越無知”的道理,更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拋棄主觀上的猜想,不斷地尋求真理,以完善人們對于空間的認知。正是這樣不斷地得出結論、推翻結論,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思想的進化。
《空間簡史》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人類探索無涯空間的崎嶇旅程,用通俗的語言闡釋了空間探索對人類進步的影響,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人類自身的無知與渺小,也激勵著后來的我們,不斷跨越象征著不可逾越的海格力斯之柱,繼續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屬于人類的腳印。
(作者系北京市東直門中學學生,指導老師:谷紅麗)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