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近日,我國科學家團隊以白堊紀緬甸克欽琥珀的昆蟲內含物為研究對象,成功重建了恐龍時代的一種古螞蟻的身體內部解剖結構,揭示了目前化石里保存最完整的螞蟻內部軟組織結構,為昆蟲內部結構演化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該成果在線發表于《BMC—生態與演化》期刊上。
“我們通常看到的化石,如恐龍等,都是骨架。這是因為生物降解作用使得肌肉、神經、臟器等軟體組織很難保存成化石。以昆蟲化石為例,絕大部分都只保存了‘壓痕’。”論文第一作者、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在讀博士生莊宇輝向記者解釋,相對于其他的化石保存類型,琥珀不但能夠以三維立體的方式保存動物的身體,而且能更好地保存動物身體的內部解剖結構。琥珀是遠古滴落的樹脂,就像一枚枚封印的時間膠囊,讓人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細節。
琥珀中的吉蟻雌性繁殖蟻樣本。莊宇輝 攝
據介紹,這次報道的琥珀內包埋了一只吉蟻的雌性繁殖蟻,形成于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產于緬甸胡康河谷,是最早的螞蟻化石記錄之一。
“我們的這項研究使用顯微CT技術對琥珀樣品進行了高精度掃描,并進行了精細的三維結構重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雯婧博士介紹,研究團隊在對多塊琥珀樣本進行掃描后,幸運地發現了這個樣品里保存的精美內部解剖結構。盡管這只古螞蟻的頭部只有不到1毫米寬,但研究團隊還是獲得了包括近乎完整腦在內的豐富頭部信息,其中肌肉和腺體非常完整。
“吉蟻因為口器的上顎和上唇都布滿了尖刺狀的剛毛,長相怪異,所以也被稱為‘小魔蟻’。”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冉浩稱,此次發現吉蟻的上唇是可動的,就像翻板一樣,能夠協助上顎抓住獵物。同時,研究人員還意外地發現這種螞蟻的胸部存在一個特殊的囊狀結構,推測可能與現代螞蟻的“社會胃”具有相似功能。
此外,研究團隊還分析了該類群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外分泌系統、肌肉系統等的形態特征,并對其古生態意義進行了討論。
“我們的研究充分體現了CT技術和計算機三維復原技術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更完整地認識那些已滅絕的遠古動物,并通過化石中保存的內部器官探索它們可能的生活習性、重建其演化樹。”論文的另一位通訊作者、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的劉煜研究員總結說,“希望這些先進技術未來能夠被運用到更多的琥珀類化石樣品的研究中,這將使得我們對那些已滅絕的遠古動物的身體結構、生態行為、演化過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吉蟻婚飛場景復原圖。劉野 繪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