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防疫科普·熱點問答 | 面對疫情,老人很焦慮,怎么辦?專家發出老年心理防疫建議

發布時間:2022-12-22 11:56:51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隨著最近疫情防控舉措調整優化,不少老年朋友開始擔心:如果我和家人被感染了,該怎么辦?老年人因此變得格外焦慮、緊張,這種情況正常嗎?如果老人焦慮過度了該怎么辦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少偉醫生予以解答。

老人很焦慮,正常嗎?


(資料圖片)

相較年輕人,老年人身體免疫力弱,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有這樣的焦慮、擔心很正常。面對這種擔心,作為子女或者朋友,一方面是要鼓勵老年人去打疫苗,平時做好個人防護,比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等。同時要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另一方面是做好科普和安撫工作,讓老人及時了解政府和權威媒體發布的防控知識和疫情信息,讓老年人擺脫對新冠肺炎的固有觀念,不再畏之如虎,而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保持身心健康。

如果老人焦慮過度了,子女怎么做?

很多老人之所以過度焦慮,很大程度是有幾點擔心:1、擔心感染之后會出現重癥,甚至危及生命;2、擔心一家人感染后沒有人照顧。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將老人對未來未知的擔心打消。

專家已明確,目前奧密克戎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但致病力和毒力明顯減弱,普通型的很少,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更少。跟老人說清楚,奧密克戎已經不是那么恐怖了,減輕老人的焦慮情緒。另外,作為家里的青壯年,我們有義務向老人傳遞這個明確的信息:“老人萬一感染,不論是子女還是政府,一定會保障老人有地方看病,保障老人有人陪同看病,不會出現無藥可用,無地可去的情況”。

面對疫情,老年朋友如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以便更好地生活?

面對疫情反復的緊張氛圍,面對不斷“陽了”的朋友圈,很多老年人感到危機在一步步逼近自己,背負負面情緒的感覺很糟糕,該如何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更好地面對疫情呢?

【了解負面情緒的來源】

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來源于內心對未來的擔憂,比如開始一項重要工作前,很多人緊張不安,但是開始著手工作了,反而就不緊張了。面對疫情,老人焦慮來源也是對未來的擔憂,擔心自己或子女會重癥,擔心沒藥治療,擔心自己或子女生病了沒有人照顧等。了解負面情緒的來源后,可以自我反駁。詢問下周圍感染的朋友是不是大部分是輕癥,再問問醫院的發熱門診是不是“無藥可用”了?當老人得到答案時,也許就不那么焦慮了。

【合理的宣泄途徑】

有情緒就要宣泄,就像洪水需要泄洪一樣,對老人也是同樣的。當個人的痛苦轉變為大眾的痛苦時,自我的負面情緒也會被稀釋。跟周圍的老朋友們聊聊天,聽聽他人對疫情的看法,你的焦慮會不會同樣是別人的焦慮,了解其他人是怎么解決的。此外,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放松下來,消化產生的負面情緒。

可以教老年朋友一些心理調節技巧嗎?

很多老年人在緊張的防疫氛圍中,出現過度防護、過量囤藥、不停關注外界信息等表現,這沒有緩解他們的負面情緒,反而加重了焦慮。那該如何進行心理調節呢?我們已經講過,焦慮、恐懼等情緒來源于未知,打敗恐懼最好的方法是直面它。

【主動學習】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面對疫情,要了解它,才不會被它嚇到。老年朋友可以主動學習來自于官方和權威醫療機構發布的新冠相關知識、常見癥狀、醫學常識和常用藥物使用方法。另外,對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狀況作出客觀評估,了解各大醫院急診就診流程,了解在緊急情況該如何求助或盡快就醫。

此外,很多老人的“疫苗焦慮”是出于恐慌心理。這種恐慌大多來自偏見和信息不對稱。去除老年人的“疫苗恐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掌握權威信息,告知他們接種疫苗的好處。明確告訴老人慢性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絕對禁忌,只要這些慢性病控制得好,處于穩定期,都可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不盲目求醫、用藥】

最近一段時間,連花清瘟、布洛芬成了“居家必備”。很多短視頻、微博上也在分享各自的抗疫心得。很多老年朋友因為擔心被感染,開始預防性地使用感冒藥,還會聽信一些網絡上的“抗疫偏方”。焦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病急亂投醫”不可取,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傷。比如同時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能造成急性肝損,大劑量使用布洛芬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誘發哮喘。

【正確的渠道】

不論是身體上的疾病還是心理上的煩惱,目前都有合適的渠道幫助老年人。上海各大醫院已陸續開放互聯網醫院線上診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熱線962525也一直在電話那頭守候。

(本項目由市科委、市衛健委共同策劃,感謝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專項資助)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標簽: 該怎么辦 病毒疫苗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