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破解靈長類動物冬眠的體溫調解機制

發布時間:2022-12-25 10:51:1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刁雯蕙 科普時報記者 劉傳書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王虹和戴輯團隊,近日揭示下丘腦視前區(POA)在靈長類動物體溫調節中的作用,靈長類對抗失溫的體溫保護機制,為潛在的臨床轉化和航天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支撐。

審稿人在該研究的評價中指出,該研究對于我們理解非人靈長類和人類的體溫調節將產生深遠影響。期刊編輯認為,這項研究為邁向人類休眠跨出重要一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冬眠是一些物種為了適應極端生存環境,趨同演化出的一種周期性的生理現象。冬眠與日間休眠的動物,通過抑制機體的代謝率,達到全身水平的低體溫、低能量消耗,同時這個過程也伴隨基因表達、解剖結構、生理參數的劇烈變化。在冬眠過程中,動物雖然停止進食、飲水等維系生存的必要行為,但是蘇醒后能夠繼續生存,其肌肉也不會發生萎縮。有研究表明,休眠的動物對衰老和輻射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在動物界中,能自然休眠的動物并不多,靈長類動物只有狐猴能自然休眠。科學家希望破解自然休眠動物的奧秘,建立誘發休眠的技術,并在人體中實現休眠。

隨著神經科學研究的進步,POA逐漸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此前研究表明,在轉基因小鼠腦內,特異性激活POA腦區神經元,可以促使小鼠在一兩個小時內降低體溫至28℃,并維持10余個小時低溫狀態。同時,該調控還促進小鼠增加散熱,降低心率和活動量。這個現象與小鼠的自然休眠有類似之處。

如果特異性激活相同腦區,是否可以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實現定時降低體溫甚至休眠?

對此,利用化學遺傳學工具,以非人靈長類動物為模型,王虹和戴輯團隊展開神經調控體溫研究,采用無線體溫遙測、自主活動定量監測、生理生化測定,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研究動物體溫調控的系統機制。王虹和戴輯團隊發現,利用化學遺傳技術精準升高獼猴POA腦區的一類在進化上保守的興奮性神經元的活性,可以促進動物降低體溫。

“我們發現,非人靈長類動物對體溫的變化非常敏感,這與小鼠存在顯著差異。當體溫降低約0.5℃的時候,非人靈長類動物已經通過加速心率、肌肉顫栗、收縮外周血管等調節形式進行自主神經機制產熱,以抵抗體溫降低,同時還會大幅增加運動量,通過運動產熱抵御體溫降低。”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虹分析說,由此可見,非人靈長類動物有著更強的御寒能力,其體溫調節機制較小鼠更加精密復雜。

為進一步了解POA調控體溫的腦網絡機制,王虹和戴輯團隊通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評估了POA激活前后全腦水平的神經網絡變化,發現化學遺傳學刺激方法不僅激活了POA局部網絡,也特異性激活了與溫度、心率、內感相關的多個核團。通過功能連接分析等定量化方法,王虹和戴輯團隊繪制了體溫降低過程中全腦特異激活的神經網絡。

此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創新》。

標簽: 非人靈長類動物 體溫降低 體溫調節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